“硬要?”山东济南,一记者假装喝醉找了个代驾,结果一上车就被要求扫码交300“预付款”,钱刚扫完,代驾竟然直接将消费记录删除了。
华灯初上。山东济南的街头开始热闹起来。酒吧门口、人声鼎沸的烧烤摊旁,醉意朦胧的客人三五成群地走出,扶墙倚人,摇摇晃晃。
而在这些场所的角落里,活跃着一群不受平台监管的“黑代驾”——他们不佩戴统一工牌。
无正规平台接单,却频繁游走在人流密集的夜场附近,瞄准的正是那些失去判断力、意识模糊的醉酒人群。
5月的一个夜晚,本报记者乔装成一名醉酒的顾客,展开卧底调查。
头发凌乱,脸色潮红,衣领微敞,带着几分故意营造出的醉态,他在济南泉城路一家烧烤店门口站立片刻,便有两名中年男子靠近。
“兄弟,喝多了吧?要不要代驾?我这儿有车,走吧走吧。”其中一人凑上前来,笑着搭住记者的肩膀。
记者故作含糊不清地问道:“你是哪个平台的?我、我用平台叫……”
“平台也行啊。”男子迅速点头,“支付宝里不是有出行服务吗?我教你怎么下单。”
记者假装醉意更浓,掏出手机:“你帮我弄吧,我、我看不清。”
这一刻,骗局开始了。
男子接过手机后,动作异常娴熟。只见他迅速退出记者原本打开的出行界面,熟门熟路地点开了“付款码”页面。
与此同时,他另一只手从衣兜中拿出一部早就准备好的手机,对准付款码“滴”地一扫,随后动作一气呵成地关闭付款界面,进入“账单”栏目,点开消费详情,将刚刚发生的支付记录删除。
这一连串操作用时不足十秒,记者在“醉酒”状态下装作毫无察觉。尽管内心警铃大作,脸上却仍是一副迷茫模样。
“走吧,哥,车停那边。”男子一边说,一边搀扶记者走向一辆停在路边的黑色轿车。车上并无任何代驾标识,司机本人也未出示任何工作证件。
坐上副驾驶后,记者继续扮演着“喝多”的样子,嘟囔着问:“你、你扫我多少钱啊?”
“没多少,就一百出头,平台自己算的。”司机声音不大,态度却显得理所当然。
“是吗?”记者顺势查看手机,果不其然,付款记录已被清空。消费提醒也已关闭,仿佛刚才的一切从未发生。
几分钟车程后,记者以“朋友快到了”为由要求在路边下车。
下车的同时,他猛地站稳脚步,掏出随身携带的执法记录仪并亮明身份:“我是记者,你刚才的整个操作我都有记录。你扫走的是300块,而且还删除了记录,怎么解释?”
司机面色一沉,但没有慌乱。他沉默片刻后,抬眼一脸无所谓地说道:“退给你不就行了?”
语气之硬、态度之横,令人咋舌。
“你知道你这样做是违法的吗?你这就是诈骗!”记者质问。
司机冷哼一声:“你说违法就违法?我没抢没偷,是你自己手机给我的。我扫了,也不是不给你退。你不说你喝多了吗?那我还帮你看着手机呢。”
一副倒打一耙的嘴脸,丝毫没有悔意。
在整个过程中,记者深刻体会到:这些“黑代驾”的行骗手法已经高度专业化。
他们通过“帮助下单”为由骗取醉酒顾客的手机,利用顾客意识不清、反应迟钝的时间差,迅速操作手机进行高额扣款。
更可怕的是,他们甚至懂得如何规避顾客事后查询——关闭通知、删除账单、清除支付痕迹,一套流程简直堪比专业“黑客”。
此类现象在济南部分夜生活密集区已并非个例。
记者后续调查发现,这些“黑代驾”多数为游离在平台之外的个体人员,无正规登记信息,无工作监管,一旦发生纠纷或恶性事件,维权成本极高。
他们并不畏惧顾客的反应,因为他们赌的,就是顾客的醉意、迟钝和忍气吞声。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顾客事后发现被“坑”也无从取证。黑代驾未注册任何平台,未留下接单记录,即使报警,也常因缺乏证据而不了了之。
即便有人愿意当场理论,对方往往一句“退给你不就行了”就把责任轻描淡写地撇清。
目前,记者已将此次调查记录及视频资料提交给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