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已经82岁高龄的毛主席突然问身边的人:“功德林里,还有国民党战犯吗?

玉尘飞啊 2025-05-27 11:58:21

1975年,已经82岁高龄的毛主席突然问身边的人:“功德林里,还有国民党战犯吗?”“还有,主席。”工作人员回答说,“还有200多名顽固分子在那里接受改造。” 毛主席叹了一口气,说:“关这么久了,再顽固也只剩一把骨头了。他们老了,做不了恶了,都放了吧。”   1975年,中南海的办公室内却弥漫着凝重的气氛。 82岁的毛泽东主席突然问起二十多年前关押国民党战犯的功德林监狱,得知仍有200多名顽固分子在押时,老人家摆摆手作出决定:全部释放。这个决定让在场工作人员都愣住了,毕竟这批人里不少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老对手。 根据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年谱》记载,毛泽东当时特别叮嘱要给每人发100元安置费,有病的要治病,愿意去台湾的也安排路费。 工作人员原本准备筛选释放名单,却被毛泽东坚持要"大大方方全放"的态度打断。 这种胸襟让后来参与此事的干部们都暗自佩服,毕竟这些战犯中最长的已经被关押了近三十年。 黄维就是这批人里的典型代表,作为原国民党第12兵团司令,他在淮海战役被俘后始终不肯低头认错。 但根据人民出版社《周恩来传》披露,周恩来总理特别批准在监狱里给他建实验室研究"永动机"。 狱警们帮着打下手搬零件,管教干部还给他送科研资料。虽然黄维嘴上不承认,但后来他在回忆录里写到,看到狱警们认真帮他调试机器时,心里确实受到触动。 1975年冬天走出监狱大门那天,黄维站在北京街头发了很久的呆。街上的自行车流和公交车让他恍如隔世,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更让他吃惊。 后来他在《人民日报》的采访中说,看到老百姓都能买到猪肉和白面,才真正意识到新中国确实变了样。 跟黄维选择留下的不同,原军统少将周养浩坚持要去台湾省。 根据国台办档案记载,政府不仅给他办了通行证,还买了去香港的火车票。 可当周养浩辗转到了台北,却被蒋介石当局当成"大陆间谍"审查了三个月。这件事让很多战犯看清了台湾当局的真面目,后来周养浩在回忆录里感叹:"早知如此,不如留在北京。" 据中国新闻社报道,最后一批特赦的293人中,有10人选择去台湾,21人选择去美国,其余都留在了大陆。 这些曾经的反共骨干后来成了两岸沟通的特殊桥梁,原国民党中常委蔡省三在香港创办杂志,专门转载大陆建设成就。 原十八军军长杨伯涛当上了全国政协委员,每年都写信劝台湾老同事回乡看看。 最让人意外的是黄维的变化。 据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记载,晚年的黄维走遍大江南北,亲眼见到长江大桥和成昆铁路后,终于承认共产党搞建设确实有一套。 1989年他临终前还叮嘱子女:"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你们要顺应潮流。"这句话后来被刻在他的墓碑上,成为这个顽固将军最后的政治表态。 毛泽东当年这个看似突然的决定,实则蕴含着深远的政治智慧。 这些被释放的战犯用余生见证了大陆的发展,不少人从反对者变成了宣传员。 他们给台湾老同事写的家信,在海外发表的回忆文章,比任何官方宣传都更有说服力。就像原国民党中将文强说的:"共产党连我们这些死对头都能改造好,还有什么事情干不成?" 信息来源: 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年谱》 人民出版社《周恩来传》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档案资料 中国新闻社专题报道《特赦战犯三十年》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87辑 《人民日报》1978年11月专访《黄维谈新生》

0 阅读:919

猜你喜欢

玉尘飞啊

玉尘飞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