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灵胎说:"不懂本草,只因未得四诀要领",揭示中医用药的生命之源
来源: 本文主要参考《本草经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内经》等典籍整理改编。文中所述方法和理论依据来自经典医典记载,仅供有缘人参考学习。
本文内容来源于传统医典记载与古代典籍,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清代医家徐灵胎,字溯洄,号洄溪,乃江南一代名医。
其医术精湛,尤善本草之学,著有《本草经疏》等传世之作。
世人皆知徐氏医术高明,却不知其用药之妙全在于深得本草精髓。
徐灵胎常言:"医者用药如将帅用兵,不明药性如不知兵法,岂能制胜?"
然而,世间学医者众,真正通晓本草精要者寡。
究竟何为本草之真谛?
徐灵胎所言"四诀要领"又是何等妙法?
康熙二十七年秋,江南吴中一带瘟疫盛行,百姓染病者甚众。当地诸医束手无策,眼见疫情愈演愈烈,人心惶惶。此时,年仅二十八岁的徐灵胎奉师命前往施医救治。
徐灵胎初到疫区,便遇一奇事。当地名医陈某已在此施药半月有余,所用皆是清热解毒之方,药材贵重,配伍精细,然而病者服药后非但不愈,反而病情加重。陈医正一筹莫展之际,见徐灵胎年轻,心中颇为不服。
"小友年纪轻轻,可知此瘟疫之厉害?"陈医冷言道,"老夫行医三十载,所用之药皆是上品,照古方配制,岂有不效之理?"
徐灵胎并不争辩,只是静静观察了几日。他发现陈医虽用药精细,却忽略了一个关键——此时已是深秋,天气转凉,百姓多有外感风寒,内有湿热之证。单用清热之药,如同火上浇油,岂能见效?
第三日,徐灵胎开始施治。令人惊讶的是,他所用之药极为寻常:生姜、大枣、甘草、桂枝,皆是平常百姓家中常见之物。陈医见状,不禁冷笑:"如此平常之药,岂能治此重疫?"
然而奇迹发生了。徐灵胎所治病人,多在三日内病情好转,七日内痊愈。消息传开,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陈医百思不得其解,终于忍不住向徐灵胎请教。
"徐医师,老夫不明,何以简单之药反胜过名贵药材?"陈医诚恳地问道。
徐灵胎微笑道:"陈兄医术精湛,只是未得本草之真要。用药之道,非在于药之贵贱,而在于是否得其性情。"
"性情?"陈医疑惑。
"正是。每一味药材,皆有其独特的性情禀赋,如人之性格脾气。医者若不明药性,如何能让药材为我所用?"徐灵胎说道,"比如此次瘟疫,表面看似热证,实则寒热错杂。生姜性温,能散寒邪;桂枝温阳,能通经脉;甘草调和,能缓药性;大枣补中,能护脾胃。四药相配,寒热并调,标本兼治,此乃顺应天时人情之妙用。"
陈医听得半懂半不懂,追问道:"那医师是如何得知这些药性精微的?"
徐灵胎沉思片刻,说道:"老夫年轻时也如陈兄一般,只知按图索骥,照方抓药。直到遇见恩师,才知本草学问之深。恩师曾告诉我,欲通本草,须得四诀要领。"
"四诀要领?"陈医眼中闪现出渴望的光芒。
"不错。"徐灵胎点头道,"第一诀乃'观形察色',第二诀为'辨味知性',第三诀是'顺时应候',第四诀..."
话到此处,徐灵胎忽然停住了。只见远处有急报传来,原来附近村庄又有疫情爆发,情况紧急。徐灵胎来不及细说,匆匆收拾药箱,准备前往救治。
陈医急道:"徐医师,那第四诀是什么?这四诀具体如何运用?"
徐灵胎回身深深看了陈医一眼,神色庄重地说道:"第四诀乃是本草学问的生命之源,得此诀者,方能真正理解天地造化之妙,药材之间的玄妙配伍。此诀不传,非是吝啬,而是此理深奥,需要机缘。"
说罢,徐灵胎留下一句话:"陈兄若真心求学,三日后可来寻我。届时,我将把恩师传授的四诀要领和盘托出,包括那最为关键的第四诀,以及如何运用这四诀来诊断病情、配伍用药的具体方法。"
陈医望着徐灵胎远去的背影,心中既激动又疑惑。这四诀要领究竟有何神奇?为何徐灵胎能用最普通的药材治愈疑难疫症?那第四诀又蕴含着怎样的本草至理?
三日后,陈医如约而至。徐灵胎已在书房等候,案上摆放着各种药材样本,还有几本古老的医典。
"陈兄既然诚心求学,老夫便将师传之法详细道来。"徐灵胎正色道,"这四诀要领,乃是《神农本草经》之精髓,历代医家秘而不宣的用药心法。"
徐灵胎首先拿起一根人参,说道:"第一诀'观形察色',看这人参,形如人体,头、身、四肢俱全,色泽土黄中带润,此乃得土气之精华。《神农本草经》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其形象人,故能补人之不足。凡药材,皆要先观其形色,形正色润者,药力必强;形瘦色枯者,药效必弱。"
陈医点头称是,徐灵胎继续道:"第二诀'辨味知性',药材之味,直接反映其性情。甘者多补,苦者多泻,辛者多散,酸者多收,咸者多软。比如黄连,味极苦,性大寒,专清心火;干姜味辛,性大热,专温中阳。医者须亲自品尝每一味药,方能真知其性。"
"这..."陈医有些犹豫,"生药有毒者不少。"
徐灵胎笑道:"所以古人云'神农尝百草',医者不亲尝药味,如何知其真性?当然,有毒之药只需少许即可,关键在于用心体会。我曾为了解附子之性,每日含少许生附子片,直到舌麻嘴涩,方知其辛热走散之烈。"
"第三诀'顺时应候',这是许多医者忽略的要点。"徐灵胎指着窗外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与天地相应,用药亦当顺应时令。春宜疏肝理气,夏宜清热养心,秋宜润燥养肺,冬宜温肾助阳。如前日治疫,正值深秋,天气转凉,人体阳气内收,此时若单用寒凉之药,必伤人体阳气,病岂能愈?"
陈医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怪不得我用清热之药反而病情加重。"
徐灵胎点头:"现在说第四诀,也是最为关键的一诀——'通神达意'。"
"通神达意?"陈医屏息凝神。
"正是。"徐灵胎神色庄重,"药材虽是草木金石,然其生于天地之间,禀受天地之气,各有其神韵意趣。真正的用药高手,必须能与药材'通神达意',了解每味药的内在精神,知其所长,知其所短,更要知其与其他药材配伍后会产生何种变化。"
徐灵胎拿起几味药材摆在案上:"比如这甘草,性平味甘,看似平常,实则有'国老'之称。为何?因其能调和诸药,就如朝中老臣,能化解群臣争执,使百官和谐。与芍药配伍,名为'甘草芍药汤',专治腹痛;与桔梗同用,能祛痰止咳;与大黄并用,能缓其泻下之急。甘草之神,在于和解;甘草之意,在于包容。"
"再看这柴胡,"徐灵胎又拿起一味药材,"其性升散,味苦微寒,如同古之君子,志向高远而性情和缓。《伤寒论》中小柴胡汤,正是用其升散之性,疏解半表半里之邪。然柴胡之神,不仅在升散,更在疏肝解郁。现代人情志抑郁者众,柴胡配伍白芍、当归,名为'逍遥散',能让人心情舒畅,如逍遥游般自在。"
陈医听得如痴如醉:"原来每味药都有如此深意!"
"不错。"徐灵胎继续道,"通神达意之法,需要医者静心体悟,与药材建立心灵上的联系。我常在采药时,静坐于药材旁边,观其生长环境,感受其气息,体会其秉性。久而久之,见到某味药材,就能知其适用何症,配伍何药。"
徐灵胎走到书架前,取出一本古籍:"《神农本草经》云:'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这不仅是配伍法则,更是通神达意的体现。君药如明君,臣药如良臣,佐药如谋士,使药如信使。四者配合,如朝廷之治,各司其职,相互协调。"
"比如治疗心悸失眠的甘麦大枣汤,甘草为君,能安中焦,定神志;小麦为臣,专养心阴,除烦热;大枣为佐使,补脾胃,调营卫。三药相配,君臣有序,共奏养心安神之效。这就是通神达意的具体运用。"
陈医激动地问:"那医师是如何做到与药材通神达意的?"
徐灵胎沉思片刻,缓缓道:"此法非一日之功。首先要熟读经典,《神农本草》、《本草经疏》必须烂熟于心。然后要亲自采药、制药、品药,与药材朝夕相处。最重要的是,要以诚心对待每一味药材,视其为有情之物,而非无生命的草木。"
"医者心诚,药材有灵。当你真正用心去感受一味药材时,它的性情、功效、适应症会自然而然地在你心中显现。这便是古人所说的'心药相通'。"
徐灵胎又道:"这四诀要领,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观形察色是基础,辨味知性是关键,顺时应候是原则,通神达意是境界。掌握了这四诀,用药时自然得心应手,药到病除。"
陈医若有所悟:"怪不得医师能用简单药材治愈疑难病症,原来其中有如此深奥的道理。"
"正是如此。"徐灵胎点头道,"本草之学,表面看是记忆药材性味功效,实际上是在学习天地造化之理,阴阳变化之道。药材生于天地,禀天地之气而成,用药实际上是在调动天地之力来治疗疾病。医者若能领悟这个道理,方算真正入了本草之门。"
日落西山时,陈医告辞而去。从此,他按照徐灵胎传授的四诀要领用心学习,不出三年,便成为当地有名的医家。而徐灵胎的四诀要领,也在后世医家中秘密传承,成为中医本草学的不传之秘。
正如徐灵胎所言:"不懂本草,只因未得四诀要领。"真正的本草学问,不在于死记硬背药性歌诀,而在于用心领悟每味药材的精神内涵,与之建立心灵上的连接。唯有如此,方能真正掌握用药之道,成为济世救人的良医。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中医好历害的揭示.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算不算变态,中医這点做到啦。能天天出來宣传大家要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算不算变态呢,这点中医还是做到啦。你要是说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是不对,那他们就会说你不爱国,汉奸等等。这点中医们也做到啦。有那些呢(长青树、小和尚、中医是道西医是刀、梦幻、雪尘、390155483、依然像昨天、阳光の微笑、渔樵泛歌我不会、流水无声、wQ、 哆啦A梦、蓝染惣佑介、 人生几何、 观海听潮、 冷℡夜、在梦里、渡我、 用户15xxx53、梵醒、AAA、吴国明、 帅蛤蟆、没有昵称)。 (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
用户12xxx01
至理也[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