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之战,刘备的意外被打崩反倒成了扣在袁绍脑袋上两千年的大屎盆子。 事情发生在官渡之战前夕的公元200年,刘备突然在徐州反水捅了曹操一刀。曹操二话不说,扔下黄河前线的主力部队,亲自带兵闪电东征,把刘备揍得满地找牙。 这时候袁绍在干嘛呢?他正蹲在河北大本营,被谋士田丰疯狂劝谏:“曹老板的屁股都撅起来了,赶紧偷袭许昌啊!”结果袁绍一甩袖子:“我小儿子发烧呢,没空打仗!”硬是等到曹操灭了刘备、腾出手来,两军才在官渡正式开撕。 后世人一复盘,立刻给袁绍扣上两顶大帽子: 1. “见死不救”:你明明能趁曹操打刘备时端了他老窝,非要磨叽,害得刘备白给! 2. “养虎为患”:曹操灭了刘备后收编关羽、扩军备战,你袁绍这不是资敌吗? 可细想想,这事儿袁绍冤得要命。有个细节常被忽略: 袁绍并非完全躺平,当曹操东征刘备时,他确实在黄河北岸的延津、白马一带发动攻势,和曹操麾下的于禁、刘延等部打得有来有回。据《三国志·于禁传》记载,袁绍甚至攻破了于禁的杜氏津营寨,逼得于禁退守土山苦苦支撑。这种牵制客观上迫使曹操必须速战速决——若刘备能多扛两个月,曹操极可能陷入南北夹击的绝境。 但问题出在刘备拉胯到离谱:曹操从官渡前线出发,到击溃刘备夺回徐州,全程只用了不到一个月。刘备败得如此之快,连袁绍的谋士田丰都气得捶地:“主公啊!机会稍纵即逝,现在去打许昌也迟了!”(《后汉书》载:“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 更讽刺的是,袁绍的牵制行动反而成了他的“罪证”之一: - 后人只盯着他“没直捣许昌”,却忽略了他确实在黄河沿线撕开了曹操的防线。 - 于禁战后被曹操重赏“增邑二百户”,侧面印证了袁绍的攻势之猛。若刘备能像吕布守下邳那样扛住曹操半年,袁绍完全可能突破黄河天险。 - 甚至曹操闪电战的成功,恰恰建立在对袁绍用兵节奏的预判上——他知道袁绍集团决策迟缓,才敢赌上全部身家亲征徐州。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刘备一触即溃的表现,让袁绍在黄河流的血全成了无用功。后人复盘时,既笑刘备是“武装游行大师”,又骂袁绍“见死不救”,却忘了这两件事本质是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刘备若真能牵制曹操主力,袁绍何必在黄河啃硬骨头?而袁绍啃硬骨头的代价,恰恰是为刘备争取时间的无奈之举。
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消息传回魏国,魏国上下一片欢声笑语,唯有黄权默不作声
【9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