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和慈禧谁的政治水平更高? 1644年春天,紫禁城外的炮声隆隆,崇祯皇帝朱由检

暖阳温暖人心 2025-05-26 21:00:00

崇祯和慈禧谁的政治水平更高? 1644年春天,紫禁城外的炮声隆隆,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的歪脖子树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为大明王朝画下了句号。这个时候,距离他17岁那年意气风发地登上皇位,已经过去了整整17年。 回想当初,年轻的崇祯刚接手这个烂摊子时,还真有几分英雄气概。天启七年,他的哥哥熹宗驾崩,留给他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帝国:东北有后金虎视眈眈,陕西的农民已经开始造反,朝堂上魏忠贤专权跋扈。但崇祯这小伙子初生牛犊不怕虎,上台没多久就开始收拾魏忠贤。 崇祯元年十一月,魏忠贤被贬到凤阳守陵,还没到地方就在途中自杀了。紧接着,阉党的爪牙们一个个被清算,客氏等人也被处死。这一连串的动作看起来雷厉风行,朝野上下都以为这个新皇帝要大展拳脚了。 可惜好景不长,铲除魏忠贤之后的崇祯,很快就暴露出了致命的政治短板。他最大的毛病就是疑心太重,而且优柔寡断。17年的皇帝生涯里,内阁辅臣竟然用了50多个,首辅更是走马灯似的换了19位。这些数字听起来就让人头皮发麻,哪有这样治理国家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袁崇焕的死。这个守卫辽东的大将,本来是抵御后金的重要屏障,结果崇祯听信谗言,不仅把他召回京城,还用最残忍的凌迟处死。袁崇焕临死前还在喊冤,说自己一心为国,没想到竟然落得这个下场。这件事传出去后,谁还敢真心为崇祯卖命? 再看看200多年后的慈禧太后,她的政治手腕就高明多了。1861年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病死,留下了6岁的同治皇帝和一个烂摊子。当时太平天国打得正欢,大半个南方都在造反,朝廷摇摇欲坠。 按理说,一个26岁的年轻寡妇,在那个男权社会里应该很难有什么作为。但慈禧偏偏不是等闲之辈。咸丰刚死,她就开始盘算怎么夺权。当时有八个顾命大臣掌握实权,慈禧心里明白,不把这些人搞定,自己母子俩的日子不会好过。 辛酉政变的那几个月,慈禧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智慧。她先是联合慈安太后,两宫太后联手总比一个人单打独斗要强。然后又把恭王奕訢拉到自己这边,这个咸丰的弟弟在朝中很有威望,是个重要的盟友。 到了关键时刻,慈禧出手毫不含糊。她以违制为名,一举扳倒了肃顺等八大臣,肃顺被斩首,其他几个不是被革职就是被发配。这一仗打下来,朝廷大权基本落到了慈禧手里。 1856年,洪秀全带着他的太平军占领了南京,给自己起了个"天王"的称号,半个中国都在他的控制之下。这个落魄的读书人和200多年前那个下岗公务员李自成,走的几乎是同一条路——都是利用老百姓的不满情绪起事,都善于打仗却不会治国。 但是,面对这两场差不多规模的农民起义,崇祯和慈禧的表现却天差地别。 崇祯六年,明军将领王朴把高迎祥、张献忠这些造反的头目打得落花流水,眼看就要把这股祸害彻底铲除了。这时候朝廷里却炸开了锅,文武百官分成了两派:一派说要斩草除根,继续剿灭;另一派却主张招安了事,省得再打下去劳民伤财。 崇祯在这个关键时刻又犯了老毛病——优柔寡断。两派大臣在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他左听右听,最后竟然选择了招安。结果怎么样?李自成这些人表面上接受招安,暗地里却在积蓄力量,等时机一到立马重新造反,而且声势比以前更大。这种事情在崇祯朝竟然不止发生一次,每次都是好不容易把农民军打趴下,结果因为政策摇摆又让他们死灰复燃。 到了崇祯十年以后,面对关外后金的威胁,崇祯至少有两次想要和他们讲和,集中力量先对付国内的农民军。这个想法其实挺明智的,毕竟两线作战确实吃不消。可是朝廷里的那些言官们不干了,把主张议和的兵部尚书杨嗣昌骂得狗血淋头,说他是卖国贼。崇祯又一次在关键时刻退缩了,白白错过了拯救大明的最后机会。 反观慈禧,她的做法就果断多了。太平天国闹得正凶的时候,咸丰皇帝也试着用过曾国藩,但总是放不下心,给的权力有限。慈禧就不一样了,她看得很清楚:要想平定太平军,就必须放手让能人去干。 1861年慈禧掌权后,第一个重大决定就是给曾国藩更大的权力。这个决定在当时可是石破天惊的,清朝从入关以来,从来没有让汉人独掌这么大的兵权。满朝的亲王贝勒们都在嘀咕,担心养虎为患。但慈禧顶住了压力,不仅让曾国藩放手去干,还支持他训练湘军,甚至允许他自己筹饷。 更难得的是,慈禧还支持了一系列在当时看来很"离经叛道"的做法。洋务运动刚兴起的时候,朝廷里的保守派反对声一片,说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变"。但慈禧力排众议,支持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些大臣办洋务,买洋枪洋炮,甚至办工厂造轮船。

0 阅读:42

猜你喜欢

暖阳温暖人心

暖阳温暖人心

暖阳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