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过仗的都知道,炮要分散布置,主打一个声东击西出其不意,像这样的一字排开,开一炮

语林娱娱乐 2025-05-26 17:03:57

打过仗的都知道,炮要分散布置,主打一个声东击西出其不意,像这样的一字排开,开一炮,自己全部暴露了,敌方反击几炮就被团灭了。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麻烦顺手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日后随时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感谢您的支持呀! 在真实战场上,炮兵阵地怎么选、怎么布,往往直接决定了火力能不能持久、阵地能不能保住。新兵刚到部队时,难免被影视剧里的镜头影响,一溜炮口对着前方,号手列队操作,炮声齐鸣,那气势确实壮观。但在老炮兵眼里,这种一字长蛇阵就是把自己的命交到敌人手上。 这不是危言耸听,历史上吃亏的案例比比皆是。最直接的教训就是抗战、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比如1948年平津战役期间,国民党某炮兵营贪图“好指挥”,硬是在村庄边一字铺开八门山炮。刚打出一轮炮弹,对面解放军观察员就发现了阵地火光,紧接着就是一轮反击炮火覆盖。不到十分钟,这个营的主要火力就废了一半。这种“摆拍”式布阵,也许阅兵台上能赢掌声,但在真正的战争里,换来的常常是致命一击。 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和美军的炮兵斗法更为激烈。美军有先进的火炮侦察雷达,能直接通过炮口火光、弹道轨迹判定炮兵阵地坐标。志愿军炮兵早就总结出“一打就换、打一炮就撤”的规矩。哪怕是只有三四门步兵炮,也必须分散在不同的壕沟后、林带边,绝不能挤在一起,宁愿信号传递慢一点,也不能全部暴露。老炮兵常说:“一旦阵地暴露,还站在原地不走,等着被炮火招呼,那才是蠢。” 实际的炮兵指挥手册也有明确规定,布置阵地要充分利用地形,尽量让每一门炮都有自己的掩体和退路。就算是步兵炮这种体积小、重量轻的火炮,也必须有预备阵地和转移路线,一旦开火立刻换地方。否则对面只要反应快,分分钟送来一轮反击炮弹,整个炮班全搭进去。 除了分散布置之外,炮兵作战最讲究的还有伪装、机动和出其不意。声东击西,看起来像是“障眼法”,其实是炮兵对抗敌军侦察、保护自己和支援步兵最有效的办法。 比如要进攻敌人碉堡主阵地,聪明的炮兵通常不会把主炮火对准正面阵地一通猛打,这样开一炮,对方分队侦察员立刻就能锁定你的位置。更有效的办法,是在敌人注意力不集中的侧翼、甚至在敌后开火,把主力火炮悄悄转移到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等到对方的炮火被引向“假目标”,主力阵地再集中开火,直接打击敌人薄弱环节。 这叫“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或者叫“打一炮换一个阵地”。在志愿军炮兵部队,这几乎成了不成文的纪律。即使是抗美援朝初期那种“万国牌”装备,92式步兵炮只有200多公斤重,炮手打完一轮炮弹,几个人扛着就能穿过山沟转移。美军后来回忆:“中国炮兵最让人头疼的,不是火力强,而是总是在你摸不着头脑的地方出现,打完一炮就消失。” 这种战法,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千百次实战总结出来的。比如1946年东北战场,解放军最初用的还是从关东军、国民党手里缴获来的日式步兵炮,弹药有限,火力点更少。炮兵班往往夜里悄悄推进阵地,利用小山包、河沟、树林做掩护,一打完就后撤百米,有时炮兵还自制伪装网,把炮身都埋进土里。等敌人反应过来,炮早换了地方。 抗美援朝战场上,孔庆三就是个典型例子。1950年冬天,他带着92式步兵炮班,拆开火炮徒步推进到美军火力点前20米,射击时甚至用身体当炮架,打一炮就立刻拉走。正是因为布置灵活、伪装到位,整个炮班才能在强大反击下存活下来。 声东击西不仅体现在位置机动上,还体现在弹药选择、发射节奏上。比如白天用高爆弹制造大响动,吸引敌人注意,晚上则悄悄用烟幕弹或照明弹迷惑对方,为主攻部队制造突击机会。这些操作,看起来花哨,其实每一步都关系到炮兵和步兵的安全。 说到底,炮兵布阵最怕的就是“全军暴露”。只要位置暴露,被对方精准还击,“团灭”就是分分钟的事。这在几十年的战争史上,早已被无数事实证明。 回头看抗战、解放战争、甚至朝鲜战场,每一次炮兵吃亏的背后,都离不开阵地暴露、分散不及时、侦察疏忽。有过真实经历的炮兵都知道,炮火一响,敌人肯定用望远镜、测距仪、后期雷达等各种办法定位。暴露得越整齐、越集中,损失越大。 现代炮兵战术发展到今天,已经要求炮兵连、炮兵营都能分区分组作业。哪怕是高科技装备,远程火炮、火箭炮,仍然要讲究疏散、轮换、隐蔽、假阵地相结合。侦察无人机、卫星成像一过,谁没藏好就是谁倒霉。 普通人可能会觉得,战场上炮火连天、气势如虹才算威武。可在经历过实战的老兵眼里,真正的生存法则从来是,“藏得住、打得准、走得快”。分散布置、机动伪装、声东击西,这些不是技巧,而是最基本的“命根子”。 和平年代时新兵训练经常还沿用老布阵,等到真刀真枪练习实射,才明白“炮口朝前齐刷刷”的背后,是随时可能被灭的风险。

0 阅读:29

评论列表

老李

老李

1
2025-05-27 07:52

拍电影,分散了,让你看一门炮

语林娱娱乐

语林娱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