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毛主席来到沈阳机床电器厂视察,全厂工人都低头不语,只有一位年轻女性大

语林娱娱乐 2025-05-26 15:03:27

1958年,毛主席来到沈阳机床电器厂视察,全厂工人都低头不语,只有一位年轻女性大声喊道:“毛主席好!”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麻烦顺手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日后随时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感谢您的支持呀!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沈阳机床电器厂正处于发展和变革的关键时刻。东北的冬天格外寒冷,车间里却一片热火朝天。工人们穿着厚厚的工作服,在机床旁一丝不苟地干着手头的活。大家平时说说笑笑,可一旦厂里通知有重要领导来视察,气氛就明显变了。 这天早上,厂区里传来消息:有中央领导要来参观。没人知道究竟是谁,只知道要把岗位打扫得干干净净,工作也要更认真些。等大门一开,参观队伍走进来时,队伍最前面的人身形高大、神情和善。年轻女工苏玉春回头一看,心跳加快:这不正是毛主席吗! 苏玉春当时才二十四岁,是厂里最年轻的女装配工之一。她16岁进入工厂,手脚麻利,干活总是抢着上。那时的装配岗位,条件艰苦,零件都是小到指甲盖的按钮部件,常常手冻得僵硬还要继续装配。可她心里有股劲儿,总想着把活干好。眼前突然出现伟人,紧张激动溢于言表。 就在大家屏住呼吸、低头不语时,苏玉春把手里的零件轻轻放下,站起身,清亮地喊了一句:“毛主席好!”这声问候在厂房回荡,像石子落进静水,激起一圈圈波澜。毛主席听见后,脚步停住,微笑着走近她的工作台。这一刻,沉闷的车间里终于有了温度。 毛主席走到苏玉春面前,没有任何架子,只是平静地问她:“你做的是什么产品?”苏玉春有点紧张,但还是努力平静地回答:“我做的按钮,一个节点。”毛主席点头,说了句“你好”,语气亲切自然,让她心里一下子暖了起来。 对于年轻工人来说,能和国家领导人面对面说话,确实是难得的经历。但苏玉春更在意的是,这句简单的问候之后,自己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她没想着用这次“露脸”为自己换来什么特殊待遇,也没觉得自己从此就和别人不一样。相反,这一幕让她在心里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对得起岗位,对得起厂子,对得起国家和毛主席的期望。 厂里不少人见证了这场简短的交流。虽然只是几句话,现场气氛却发生了变化。原本拘谨的工友们慢慢松了口气,接下来的工作也多了几分干劲。后来,这张合影照片挂在了厂里的展厅里,成为沈阳机床电器厂的集体记忆。 这件事给苏玉春的人生带来了新的动力。她觉得“不能辜负主席的期待”,要把本职工作做好。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国家开始号召“三线建设”,苏玉春没有犹豫,主动响应,带着家人搬去了甘肃天水,从一砖一瓦建新厂开始,哪儿最需要人,她就往哪儿去。在天水,她一边工作,一边积极申请加入党组织,1974年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几十年过去,苏玉春已经退休,老伴也早已离世,儿孙们偶尔回来看看她。家里的布置依然简单,最显眼的位置,是她珍藏的一张黑白照片,那是1958年和毛主席的合影。还有那张泛黄的日历纸,1958年2月13日的日期,她一直保存着,为的是不忘记那一刻的初心。 这些年,她在库房做仓库保管员,干得一样认真。哪怕深夜三班倒,也从不离岗,别人领料她就守着岗位。她说:“我是党员,不能给别人添麻烦。”有同事觉得她太拼了,她总是笑笑:“咱这点事算啥?那年和毛主席合影的时候,我就想好了,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每当厂里迎来新技术、新设备,她都骄傲地感慨:“咱们的厂子进步真快,以前的条件哪能比啊。”面对新一代工人,她常常鼓励大家要有责任感,要干一行爱一行,把手里的小事做好。 厂里新建的工业博物馆展厅里,这张合影成了老职工最喜欢讲述的故事。大家都说,那个年代的工人,靠的是一颗朴实的心和一股子肯干的劲儿。合影背后的坚守,是一个普通人对工作、对集体、对国家的忠诚。 很多年后,回望那一天的“毛主席好”,已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只剩下平凡日子里的坚持和踏实。也许,对苏玉春这样的一代工人来说,人生最宝贵的,就是那份默默无闻中的热爱和责任。

0 阅读:29

猜你喜欢

语林娱娱乐

语林娱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