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配当教师!”湖北黄冈,一五年级男孩,在学校8天丢了4个修正带,孩子母亲找到班主任帮忙解决此事,班主任却反问“作业都不写带着个来学校干嘛?”母亲很愤怒,跟孩子了解情况后得知,老师曾多次当着全班人的面提男孩父母离婚的事,甚至还侮辱男孩智力有问题,导致男孩被同学孤立。孩子母亲:“看着监控里孩子默默发呆的样子,心里真的很痛!” 根据河南公共频道5月23日报道,黄冈某小学内,身着蓝白校服的男孩独自趴在课桌上,四周是嬉闹奔跑的同学,整整十分钟无人与他交谈。
这位11岁少年正是引发舆论关注的五年级学生小马,持续八日的修正带丢失事件揭开了一段隐秘的校园创伤。
单亲母亲李女士发现,向来细心的儿子在五月下旬短短8天时间内连续丢失四个修正带,在母亲反复询问下,少年终于哽咽着吐露实情。
班主任徐某长期在班级公开谈论其父母离异隐私,更以"智力缺陷"为由禁止同学与之交往。
这也说明了修正带频繁失踪并非孤立事件,当教师持续释放负面评价,极易引发群体排斥效应,因为老师的不断贬低,导致了班级里逐渐形成不成文规则:靠近小马会被视为"异类"。
这种集体冷暴力导致少年物品被随意取用却无人提醒,课堂参与度持续下降。
更令人忧虑的是教师的双重失职。面对家长首次沟通,徐某未启动常规调查程序,反而以"不写作业"为由质疑学生携带文具的必要性。
这种回应折射出部分教师责任缺失,既忽视财物保管的监管义务,又回避构建平等班级氛围的职责。
事件升级后,校方处理方式引发争议,校长以"学期末转班影响教师声誉"为由婉拒调班申请,可听到这一消息,涉事教师反而十分嚣张的喊道:“转!赶紧让他转走!”
学校这种息事宁人的态度,客观上纵容了教师失范行为,目前教育局已成立专项调查组,重点核查涉事教师是否存在违反了相关规定中关于保护学生隐私及人格尊严的相关条款。
值得关注的是,事件曝光后当地家校沟通平台咨询量激增,多数家长开始重视孩子在校的"非显性伤害"。
这起看似普通的文具丢失事件,暴露出校园生态中隐蔽的权力失衡。在相关部门介入调查的同时,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教师行为监督机制,防止此类"软暴力"重复发生,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消息来源:河南公共频道
用户12xxx16
你调查了吗?
用户10xxx35
小编写这种文章,一看就是博流量、拉仇恨的目的。黄冈哪个学校?哪个年级哪个班?老师禁止其他同学与这位同学交往,你这个结论调查的结果还是你听了一边之言?
从无到有
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夸大其词见多了,见猫就是老虎。如果全班同学说家长反映的都属实,我才相信点。
小雨
报警吧,警方会给你满意解决!
天地苍茫
在自己家教孩子好点
用户16xxx41
报的什么东西?黄冈是湖北的,怎么河南公共频道爆料?究竟是黄冈哪所学校?
昨日重现
舆论不可信
丝路抒援情
校长就有问题,干校长
弹壳
老师说智力有问题,吗一定是有问题
逸仙 回复 05-28 12:45
学生智力有问题,老师肯定会说,在现在的形势下绝不可能在班上或其他公开场合说,只能和同事个别交流时才能说,不知小编写此文的目的何在?
游方郎中
红线不是单向的,对于老师与学生来说,都应该有各自的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