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的一天夜里,明太祖朱元璋病重,临死前他留下一道惨无人道的遗嘱:后宫嫔妃全部殉葬。趁着夜色侍卫们将40多位嫔妃活活装进棺材,然后倒入水银。只有一位嫔妃逃过了此劫。 民间虽盛传朱元璋是一生唯爱马皇后一人,但在正史中的朱元璋却是三宫六院一个都不能少,光是史书中有记载的嫔妃就有二十六位,是名副其实的坐拥“后宫佳丽三千”。 到了1398年6月24日,将近油尽灯枯的朱元璋,召见了当时的储君朱允炆,躺在床上的朱元璋看着跪在地上的朱允炆,便示意一旁的太监宣读了他最后的诏书。 片刻后,宫里来前来的太监便向后宫所有嫔妃宣布了朱元璋驾崩的消息,得到此消息的嫔妃们无不放声大哭了起来,正当众嫔妃正沉浸在先皇离去的悲伤中时,太监紧接着又宣读了诏令圣旨中的嫔妃随其同去的诏书。 顿时,正放声痛哭的嫔妃们纷纷平静下来,原本的一片哭声竟变成了一片死寂,所有人都屏住呼吸期待着传旨的公公不要念到自己,而被念到姓名的嫔妃就像突然全身无力般栽倒在地上,只得由一旁的侍卫将其带往一旁。 原先已接旨无数的嫔妃们只觉得这次接旨的时间显得格外地漫长,待宣旨太监终于将这份诏书念完时,现场这令人窒息的气氛竟才有了些许缓和?紧接着这些可怜的嫔妃就在侍卫们的搀扶下走进了一间密室。而原先的接旨场地上只剩下了一位嫔妃。 密室里摆满了精美的食物,却不能提起嫔妃们的一丝食欲,整个房间里只有死一般的寂静,所有人都被即将到来的结局压得喘不过气。 不知过了多久,在一片死寂中才终于有了些哽咽声,接着哽咽声越来越大,发出的声音也越来越多,直到最后变成了全体嫔妃的痛哭声。 又不知过了多久,领头的太监宣布动手,周围的侍卫纷纷上前,嫔妃们哭着央求着,侍卫们只若无表情地回了句:“奉旨行事”。便麻利地将这些可怜的嫔妃装进了棺材,并灌进了水银。(写得还没有题目详细) 在朝堂上的朱元璋是一个控制欲十分强的皇帝,在后宫中亦是如此,尤其是步入老年后的朱元璋更是担忧自己死后会失去对后宫嫔妃的控制,为此朱元璋便思索着如何才能永久地将这些嫔妃们牢牢地控制在自己身边。 一日,朱允炆正入宫觐见朱元璋,当朱允炆正步入宫中寻找朱元璋时,正碰上李淑妃,在得知朱元璋正与一群老臣开会商讨国政后,两人决定先在一旁等候。 结束会议后,朱元璋便看到了一幅朱允炆正与李淑妃以母子之礼交谈的画面,这一刻,朱元璋原本因爱孙到来的笑容似乎变得有些僵硬,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爱孙正穿着龙袍向李淑妃跪拜的景象。 当时,朱允炆与李淑妃便注意到了朱元璋已结束了会议来到了这里,便迅速下跪向朱元璋,然朱元璋却半晌没对此作出回应。那一刻,朱元璋看向这个爱妃的眼光里似乎都透着冷气,然不一会,朱元璋便回过神来,抬手示意他们起来。 朱元璋虽迅速回神,但李淑妃与朱允炆都觉察出了朱元璋身上带着的冷意与异常,心想是什么让皇上发怒了,接着朱元璋打断了他们的思考,说道:“淑妃上前来。”这让淑妃倒吸了一口凉气。 李淑妃一向聪明伶俐,就此便知晓了大半。只见李淑妃克制着自己的哭声道:“妾知道该怎样了结,去见兄长就没必要了。”说着李淑妃愤然走了出去。当晚宫中太监就向朱元璋汇报了李淑妃自尽的消息。(这一段是题外话,可以写,但是要先把题目要求的内容写清楚) 自此,朱元璋仿佛找到了能够同时解决后宫嫔妃在自己死后就会脱离自己掌控与防止宫中干政的“好办法”。便事先准备了一道诏令。 到了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已气若游丝,性命垂危。一天朱元璋年仅三岁的女儿宝庆公主来到寝前看望朱元璋。天真的公主用着满嘴奶味的声音询问道:“父皇为什么不起来陪我玩呢?” 朱元璋尽力用着和平常一样陪女儿玩时的声音说道:“父皇病了,以后不能陪你玩了”“不,母妃说了,生病了,吃了药,就会好了。对吧。”年幼的宝庆公主望向张美人寻求肯定。“如果父皇吃了药也不能好呢?”朱元璋有气无力地说。 “不,父皇的病一定会好的。”宝庆公主急得哭了出来。朱元璋看着宝庆公主涨红的脸,不禁笑了出来。朱元璋吃力地抬起手,捏了捏宝庆的脸蛋,眼中是无尽的父爱。之后他转头看向了宝庆公主的母妃张美人。 张美人见皇上看向自己,不觉全身一抖,随后微微问道:“皇上有何吩咐?”朱元璋见此不觉心中一笑,又想到张美人出身布衣,人微言轻。便示意她们可以下去了。 朱元璋待二人走后,又将一旁的太监招至跟前,示意他将之前准备好的诏书拿出,将其摊开,朱元璋看了看诏书,下令将其中的一个姓名去掉。
清朝乾隆年间,窗外蛤蟆叫,皇帝乾隆问刘墉:“殿外何事喧哗?”刘墉一听,心想大家都
【5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