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左宗棠彻底解决马化龙。 1871年,甘肃大地,左宗棠下定决心除

青史闲人 2025-05-26 13:54:15

1871年,左宗棠彻底解决马化龙。

1871年,甘肃大地,左宗棠下定决心除掉同治陕甘回乱的罪魁祸首——马化龙。这位反复无常的匪首曾五次向清军称臣,却始终暗藏武器,直到弹尽粮绝,走投无路,才孤身前往清军大营,妄图以一己之身赎罪。

凛冬时节,金积堡被清兵团团围困。残破的军旗在寒风中飘荡,冰冷的河水中漂浮着几具冻僵的尸体,城内早已断粮,百姓们甚至捕食老鼠以求生存。 就在这危急关头,一位身着白衣的老人,带着一名随从,仓皇出逃,跪倒在清军营门外——他正是盘踞陕甘八年之久的“西北悍匪”马化龙。

这老谋深算的马化龙,五次投降,每次都如同变戏法一般,口称臣服,实则暗藏杀机。直到走投无路,才试图效仿关羽“单刀赴会”,这一切都被左宗棠看穿了。

马化龙出身宁夏金积堡的宗教世家,熟读《古兰经》,又捐官为清廷千总,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地方豪强,两边的好处都占尽了。1862年,回汉冲突爆发,他迅速纠集数千教众,短短三天便攻陷了宁夏道台衙门。与其他起义者不同,他直接以官吏首级为投名状,在清廷的眼皮底下建立起一个“独立王国”。

马化龙的投降策略更是令人叹为观止。1862年冬天,清军围剿,他便派人高举白旗求降,然而清军搜查后却发现寨内堆满了洋枪。1864年,他攻占灵州城后,又派管家送上降书,并在城门口张贴告示,宣称“皈依大清,特赦全城”。 清军接收时却发现城楼上仍架设着红衣大炮。

左宗棠接管陕甘后,麾下拥有剿灭太平军的精锐湘军。面对马化龙的再次投降,他冷笑道:“当年石达开投降,结果还不是被处死?”他令侄子刘锦棠率领五万湘军直逼金积堡,沿途将投降的回军首领捆绑示众。

1870年,马化龙走投无路,三月携子在雪地里下跪,六月献上七百战马,九月托弟弟送信,十二月又送来三百石粮食。清军士兵们议论纷纷:“这老头是只进不出?”

1871年初春,左宗棠在兰州饮茶时,突然收到密报:金积堡地下发现了八百支德国后膛枪!这消息如同炸雷,因为湘军当时仍使用老式火枪。刘锦棠连夜挖掘,搜出二十万斤火药,足以炸平金积堡。左宗棠恍然大悟:“难怪屡次投降都不交械!”

三月十七日,马化龙带着一名瘦弱的随从,怀揣一把镀金匕首来到清军营门。他突然下跪:“左帅明鉴,我愿以性命换取全堡百姓安危!”

这计策虽精妙,却逃不过左宗棠的法眼。刘锦棠示意,士兵们将马化龙五花大绑押往兰州。

金积堡地窖中,八百支德制步枪寒光闪闪,仓库角落堆满了俄国呢子大衣。更令人震惊的是,在马化龙卧室床下,发现一本账簿,详细记录着多年来劫掠的官银数目,其中一笔竟是“同治六年腊月,劫得榆林道库银二十万两”。左宗棠拍案而起:“你这哪里是传教,分明是强盗!”

四月十八日,兰州校场上,马化龙父子被绑在木桩上。就在刽子手举刀之际,狂风骤起,黄沙漫天。老兵低语:“这是老教主的血要染红金积堡啊!” 刽子手挥刀,血溅当场。史书载,刽子手换了七把刀才将马化龙肢解成八块。

消息传到金积堡,两万教众四处逃散。左宗棠下令焚毁金积堡,大火三日三夜不息。幸存者在废墟中找到一块砖,上面刻着马化龙的诗句:“十年戎马换东南,血染黄沙骨作山。莫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见忠奸。”

左宗棠平定回乱,耗费心力远超收复新疆。他将投降的回军编入湘军,将劫掠的财物充作军饷,甚至掘开马化龙祖坟搜刮财物。 在金积堡遗址上,他立起“平定回乱纪念碑”,碑背刻满阵亡将士姓名。 民间传说,马化龙被处死之日,金积堡地下传来持续七天七夜的诵经声。

0 阅读:104
青史闲人

青史闲人

青史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