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郭沫若邀请溥仪当助手,溥仪回道:“我不懂满语。”
这简洁的五个字,在1959年一场盛大的晚宴上,令郭沫若措手不及。彼时,新中国成立已十年,溥仪已放下皇帝的尊荣,在植物园做起了园丁。每日清晨五点半,他便开始学习修剪花木,勤奋好学,即使手上磨出了伤痕也毫不在意。尽管园方特意安排,不让游客围观这位特殊的工作人员,但附近居住的旗人后裔们,仍会假装散步,远远地观望这位昔日的皇帝。而溥仪,似乎并不介意这些目光,他总是默默地工作,将随身携带的小本子拿出来,记录下园艺技巧。
郭沫若正带领考古团队,奔波于全国各地,进行考古发掘。他主持挖掘了明朝万历皇帝的陵墓,如今又将目光投向了清朝皇陵。得知溥仪已获得特赦,郭沫若认为,这位前皇帝无疑是研究清史的珍贵资源。于是,在一次宴会上,他向溥仪发出了邀请。溥仪的回答却让在场的文化人士都感到意外。
溥仪并非完全不懂满语,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存着他学习英语的课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满文注音。在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人强迫他学习日语,但他仍坚持学习满语。他曾在自传中承认满语成绩欠佳,但这和完全不懂是两回事。他的回答,无疑是对郭沫若的委婉拒绝。
溥仪的拒绝,并非一时心血来潮。郭沫若的考古工作,曾引起过他的担忧。先前挖掘明朝皇陵时,对文物造成了损毁,这让溥仪心有余悸。他担心郭沫若的研究会波及到清朝皇陵,危及到他的祖先的安宁。况且,他好不容易摆脱了“皇帝”的标签,过着平静的生活,实在不愿再回到那段历史之中。
郭沫若的邀请碰壁后,并未就此罢休。他听说清东陵地宫出现渗水,便打算进行抢救性挖掘。消息传到溥仪耳中,他破天荒地写信给周总理,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最终,总理下令暂缓挖掘帝王陵墓,这才保住了爱新觉罗家族的祖坟。此事也让文史馆的老人们对溥仪刮目相看。
1967年,溥仪因病去世,病床前放着《辞海》,夹着一张植物园的工作证。临终前,他自称“就是一个看病的老头”,这番话,令人唏嘘不已。郭沫若闻讯后,托人送去一本《甲骨文研究》,扉页上写着“请溥仪先生指正”,书送达时,溥仪已离开了人世。
两位历史人物的交集,如同新旧中国的缩影,一个努力守护历史,一个尝试遗忘过去。故宫的红墙黄瓦,见证了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