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鼎盖山的一个阵地上,18岁的小战士潘天炎因为吃干炒面时吞了几口雪,想拉肚子,

语林娱娱乐 2025-05-26 13:03:24

朝鲜鼎盖山的一个阵地上,18岁的小战士潘天炎因为吃干炒面时吞了几口雪,想拉肚子,于是跑到阵地旁躲着上厕所。可等他回来时,阵地上空荡荡的,一个人都没有了。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麻烦顺手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日后随时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感谢您的支持呀! 潘天炎,湖北省枝江市问安镇袁码头村人。生于1932年。幼年家境贫苦,父母在他十岁时都已不在。父亲是被日军打死的,母亲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撒手人寰。家中兄妹众多,潘天炎排行最小,从小就学会了靠自己。1949年夏天,年仅17岁的他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赶鸭子似的送上了兵车。 那年潘天炎和许多青壮一样,稀里糊涂地被解放军营长救了下来。初到解放军队伍,他因体质瘦小一度被拒收,可他硬是跟着队伍干杂活,表现积极。过了几个月,终于被正式收编进部队。 1950年,抗美援朝爆发,潘天炎已经18岁,随中国人民志愿军38军入朝作战。潘天炎分到112师334团6连,当时他的个头不大,面皮晒得发黑,说话带着家乡腔调,年纪在班里最小。可小伙子干活不怕苦,练枪很刻苦,打起仗来机灵结实,大家都挺喜欢他。 当年朝鲜战场条件异常艰苦。冬天,士兵们常常连续几天吃不上热饭,主要靠干炒面充饥。有雪的时候,就抓一把雪和着炒面咽下肚去,别无选择。那种日子,回头看像是过了好几个冬天。 1951年初,鼎盖山战役进入白热化阶段。112师334团2营6连被分派守卫高地,任务就是咬住阵地不丢。美军的进攻火力极猛,坦克、飞机、重炮、步兵轮番上阵,阵地上时刻有炮弹在咆哮。 这天中午,战士们刚刚用干炒面充饥。潘天炎肚子本来就不太好,碰上这炒面加雪,吃完立马腹痛难忍。年轻人有些不好意思,还是和班长打了个招呼,端着枪找了阵地一侧的雪窝方便。想着反正没事儿,回来还能帮着大家搬弹药。 可当他处理完返回阵地,眼前的景象让他一时间有些愣住:原先热闹的掩体里,竟然一个人也没了。地上散落着弹壳、军帽和杂物,空气里还带着硝烟和火药味。 潘天炎心里一下紧张起来。他一边屏气凝神,一边迅速扒拉开散落的枪支弹药,试图判断到底发生了什么。 实际情况是,敌军突袭时,部队接到紧急转移命令,全连被命令迅速向主阵地收缩。那时候炮火正紧张,大家来不及仔细清点人数,谁也没注意还有个人在阵地一角。 潘天炎虽然只离开短短几分钟,却阴差阳错被落在了原地。 等他反应过来,敌人的攻势已经推进到了阵地边缘。一个18岁的少年士兵,突然成了阵地唯一的守卫。 一时间,慌乱、恐惧、迷茫全都涌上心头。他没有选择后退。凭着平时训练积累下的本能,潘天炎冷静下来,第一时间打扫现场,检查武器弹药,把剩下的手榴弹、步枪、卡宾枪等都搬到掩体边缘。 远处,美军兵分几路,试图沿山坡包抄。潘天炎屏住呼吸,利用地形,藏好身形。他脑子飞快地想:不能被敌人发现自己是孤身一人。 等到美军第一次靠近时,他端起卡宾枪就是一梭子,把敌人吓退了一波。他一边高喊“机枪组掩护、三班准备扔手榴弹!”一边不断变换射击点。敌人听到中国话,以为阵地上至少还有一个班。 紧接着,第二波进攻开始。潘天炎抓起几颗手榴弹,瞄准敌人最密集的地方连续投掷。美军被炸得一时不敢冒头。他趁着这个空隙,赶紧挪到另一个工事。敌人摸不清头脑,怀疑阵地还藏着埋伏,行动越发谨慎。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潘天炎用尽一切能用的武器。实在没有子弹了,就捡起石头。甚至还假装喊话“八连掩护、六连反冲锋!”制造出虚假声势。 就这样,他一个人硬是拖住了敌军几轮进攻。后来,据战后统计,潘天炎单人坚守,打退美军九次冲锋,毙伤敌人三十多名,直到部队增援到达。 鼎盖山战役结束后,潘天炎的事迹很快传遍全军。他因孤身坚守阵地,被评为“青年英雄”,荣立两次大功,受到志愿军总部表彰。1953年,潘天炎作为抗美援朝的优秀青年代表,受到了毛主席亲切接见。 然而,等战争结束,带着伤病复员回乡的潘天炎,成了那个再普通不过的乡村干部。家乡人一直用敬仰的目光看他,但潘天炎本人却始终保持着低调,不愿多提自己当年的战斗。 实际上,战争给他留下了不少后遗症。多次负伤,身上留下了弹片,脸上有火药烧焦留下的小黑点,冬天总是隐隐作痛。可这些痛,他从未向外人诉说。回乡后,他先在粮管所工作,后来做过村干部,直至1973年因病去世。 老一辈村民说,潘天炎平日里不善言辞,却为人正派、肯吃苦。对待工作严谨认真,从不借“英雄”身份给自己谋私利。 1973年冬天,潘天炎病逝,年仅41岁。家乡人民为他树立纪念碑。至今,每年清明,村里小学都会组织孩子们到英雄墓前祭扫,讲述那段“阵地上一个人也没有了”的故事

0 阅读:77
语林娱娱乐

语林娱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