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一言以蔽之,就是“二王”与“反二王”的博弈较量。中国书法史说白了,就是围绕“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风格不断搞创新的过程。咱从晋代到清朝挑重点说说: 晋代时,王羲之把字写得又美又流畅,《兰亭序》成了标杆,王献之更把草书连笔玩得更奔放,这就是“二王”体系的底子。但同时索靖坚持写古朴的章草,算是最早跟“二王”风格对着来的。 唐朝皇帝特捧王羲之,让欧阳询这些人照着学,可张旭、怀素直接玩起狂草,笔锋飞起来像发疯,跟“二王”的规矩完全不一样;颜真卿写的楷书又大又厚,《祭侄文稿》带着火气,彻底跳出了“二王”秀雅的圈。 宋朝人不爱死守规矩,苏轼、黄庭坚他们写字讲究“我乐意”,苏轼的字胖乎乎有个性,黄庭坚的笔画像长枪大刀,都是在“二王”的基础上玩出自己的范儿。 元朝赵孟頫又把“二王”的秀美捡起来,可鲜于枢的字更猛,有点唐代狂草的狠劲。到了明朝,王铎这些人写狂草更野了,用浓墨、破笔把字写得又冲又有张力,跟“二王”的和谐感完全不同。 清朝就更直接了,大家觉得帖学太软,开始推崇汉碑、魏碑的硬朗风,邓石如、何绍基用篆隶笔法写碑体,彻底打破了“二王”的垄断。 其实说白了,这不是谁打倒谁,而是后人总在“二王”的经典上找突破,有的求变有的复古,正是这种折腾,才让书法没变成一潭死水,一直有新花样。书法史 二王小字行草书 书法发展演变 王羲之尺牍临帖 聊聊书法之美
中国书法史,一言以蔽之,就是“二王”与“反二王”的博弈较量。中国书法史说白了,就
抱朴轩书法展示
2025-05-26 08:18:38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