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年前,一位盛唐贵妇将神秘字条悄然藏入腕间银镯。生命尽头,她舍弃万千珍宝,唯独执意让这枚银镯长眠地下。谁曾想,1944年,当考古学家揭开她的墓葬,轻轻褪下那枚手镯时,竟意外破解了一段沉睡千年的隐秘往事。 【消息源自:《唐代银镯藏经咒:改写印刷史的考古发现》2023-08-28 中国文物报】 1944年春天的成都西郊,工人们挥着铁锹修建防空壕,突然有人一铲子下去,铲出了几块整齐的青砖。领班老李蹲下身,用手抹开泥土,脸色变了:"这砖头咋这么规整?像是老物件。"他想起上个月文保所来宣传过,赶紧叫人去报信。三天后,华西协合大学的冯汉骥教授带着学生赶到现场,手电筒光柱照进墓室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棺椁旁那套鎏金银茶具在尘土下闪着微光,像是主人昨天才用过。 冯教授蹲在棺木前,眼镜片上沾着泥点也顾不上擦。当他发现女尸左手腕的银镯时,金属器专家郑德坤突然"咦"了一声:"老冯你看,这镯子接缝处有蹊跷。"阳光下,看似普通的莲花纹银镯内侧,隐约可见细如发丝的拼合痕迹。林名均拿着放大镜的手有点抖:"该不会是...中空的?" "先别急着拆。"冯教授拦住要拿工具的学生,"去烧壶开水来。"这个后来被写进考古教科书的方法,当时却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蒸汽熏蒸三小时后,银镯接缝处的蜂蜡软化,林名均用竹签轻轻一挑,卷成小卷的纸片终于重见天日。郑德坤凑近闻了闻:"是檀墨的味道,错不了。" 经咒展开的瞬间,实验室里鸦雀无声。纸上密密麻麻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字迹清晰得吓人,每个笔画边缘都带着木版印刷特有的"吃墨"痕迹。冯教授突然抓起电话:"接北平研究院!我们可能找到了比《金刚经》更早的..."话没说完,听筒就滑落在桌上。他盯着经卷末尾"龙池坊卞家印"的题记,想起《成都县志》里记载的天宝年间,确实有个专印佛经的卞姓作坊。 这场发现引发的连锁反应持续了十几年。1957年北京实验室的纤维检测报告送来那天,冯教授正在整理笔记。助手冲进来喊:"教授!纸浆里检出柘蚕丝!"这意味着经卷用纸产自蜀地,彻底推翻了"印刷术从中原单向传播"的旧论。冯汉骥摩挲着报告扉页,忽然对学生们说起往事:"当年开棺时,她右手攥着面破镜子。现在想来,怕是病中求佛不成,才把经咒藏进贴身的镯子。" 如今在川博玻璃柜里,银镯和经咒的展签上写着"世界现存最早雕版印刷品"。偶尔有游客驻足,导游会指着镯子内侧几乎看不见的划痕说:"瞧,这就是当年冯教授他们用竹签挑开的地方。"没人知道,在1944年那个春寒料峭的清晨,当蒸汽模糊了考古队员的眼镜片时,他们呵出的白气曾轻轻拂过一千二百年前的墨香。
吵翻了!上海,地铁上83岁老人强拽年轻人,要求其让座,年轻人:“你这样的大嗓门,
【6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