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马占福在南疆战斗中为国捐躯,荣立一等功。战后,部队领导来到他家看望英雄的母亲,但是却找不到人,问邻居才知道,因为生活太过贫困,马占福的母亲正在沿街乞讨! 马占福出生在我国西方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都是经历过抗战年代的老百姓。 那个年代的中国,烽火连天,战乱不断,作为过来人的父母深知国破家亡的痛苦。 从小,父母就教导马占福:国家安稳,百姓才有饭吃,若有外敌犯我,必当挺身而出。 在这种熏陶下,马占福自幼就对军人充满敬仰。 他不善言辞,却沉稳坚毅,村里人都说这孩子将来不是庄稼地里的料,是保家卫国的“种”。 他学习刻苦,劳动也从不偷懒,是村里公认的好青年。 高中毕业后,马占福没有选择继续求学,而是毅然报名参军。 当时正值边境局势紧张,国家征召年轻人守卫南疆,他没有一丝犹豫,第一时间响应号召,奔赴前线。 部队生活艰苦、训练严格,但马占福从来没有吐槽过一句。 他所在的是爆破班,专门负责摧毁敌方火力点,是冲锋战士中的先锋。 多次实战中,他表现出色,机智果敢,屡屡完成任务。 连长曾评价他:“打仗从不后退一步,跟他在一起,安心!” 1987年夏季,南疆某地发生激烈战斗,敌人凭借坚固暗堡负隅顽抗,迟滞我军进攻。 为了打通突破口,马占福和战友们奉命前往破坏敌军重要火力点。 战斗打响,他身背炸药包,匍匐在敌人的枪线之下,寻找爆破位置。 正当他将爆破筒准备投进敌堡时,被一个潜伏的敌兵发现,猛烈扫射随即而至。 马占福小腹连中好几发子弹,瞬间倒地,鲜血喷涌,一截肠子甚至脱出腹腔。 他忍痛将肠子塞回腹中,拖着重伤之躯,继续向目标爬行。 就在接近火力点时,一枚子弹从他的头皮上面射了过去,马占福便晕了过去。 昏迷中,他被浓烈的硝烟呛醒,听见战友的呼喊与敌军的叫嚣。 他知道自己撑不了多久,再拖延下去可能就来不及了。 咬牙坚持,他在濒死状态下爬到火力点前,点燃爆破筒,准备塞入敌堡。 但敌军发觉,猛地将他推出,就在这生死瞬间,他毫不犹豫,用身体顶住爆破筒,强行引爆,与敌堡同归于尽! 爆炸震天动地,敌堡瞬间被摧毁,我军得以突破防线,而马占福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刻。 战后,马占福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并荣立一等功。 他的英勇事迹在部队和地方传了开来,他的名字也被很多人记了下来。 但令人心碎的是,这位舍生忘死的英雄,家中却陷入极度困顿之中。 部队领导带着慰问金和烈士证书,前往他位于北方的老家看望亲人。 当他们满怀敬意地走进那个泥砖小院,却发现院门紧闭,家中空无一人。 问遍邻居,才惊讶得知,马占福的母亲竟因为家中无依无靠,早早外出乞讨糊口! 原来,马占福是家中独子,父亲前些年的时候去世了,他一心一意供养母亲,参军后仍坚持把津贴寄回家中。 可自从他牺牲后,家里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加之消息封锁时间久,地方政府也没及时提供补助,老人孤苦无依,最终走上乞讨之路。 马占福的故事传出后,社会为之震动,媒体争相报道,一时呼吁英雄家庭不应被遗忘的声音响彻全国。 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马母被妥善安置,生活渐渐安稳。 但这段沉痛的历史,却像烙印一样刻在无数人的心头。 人们在敬仰英雄的同时,也在反思:我们该如何对待那些为国家牺牲的英雄家属? 一个牺牲者换来千万人安宁,他们的家庭,又怎能被时代遗忘? 如今,在马占福牺牲的地点,立起了一座纪念碑。 碑上刻着:“英雄之魂,人民不忘”。 他的故事,也被编入了部队教材,激励着一代代战士前赴后继。 马占福,一个普通农家子弟,以生命写下了不朽的壮烈史诗。 岁月流转,他的名字将与山河共存,与家国共鸣,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信息来源:深切缅怀自卫反击战的回族烈士马占福 大通融媒 2021-04-04
1941年,一个日军少将带了4个随从外出游玩,谁知却被新四军发现行踪,新四军旅长
【3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