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7岁的清朝摄政王载沣,以90万斤小米的价格,卖掉了醇亲王府。四儿子溥任摔了当票,吼道:“这是祖宗家业!”然而他一句话就让儿子闭了嘴。 1950年初,67岁的载沣决定将祖宅醇亲王府卖掉,用所得换回90万斤小米。消息传出,他的儿子溥任当场摔了当票,怒斥父亲出卖祖宗家业。然而载沣只是淡淡地说:“祖宗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没人再吭声。 这座王府已有百年历史,是他父亲醇亲王奕譞留下的产业。满清倒台后,载沣一家仍居此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王府仍保有几分旧时的气派。可到了1949年后,随着各项政策改革,家族的光环渐渐褪去。 早在几十年前,载沣就不是普通人。1908年,慈禧驾崩前下达懿旨,任命三岁的溥仪继承大统,由载沣出任摄政王。一纸圣旨,令他从王爷之子变为辅政大臣。然而他心知肚明,这并非荣耀,而是一场没有胜算的接力。 摄政王之位并不轻松。隆裕太后虽负责后宫,但她时时关注朝政大局,与载沣之间虽无争执,却也缺乏协同。载沣试图整顿新军,修复与列强的关系。他一度对德国的军制产生兴趣,常与使馆官员接触,希望借机提升清廷战力。 然而,清朝内部矛盾重重,各地民变不断。辛亥革命爆发后,局势一发不可收拾,皇族终究无法力挽狂澜。1912年溥仪退位,清朝走到尽头,载沣也卸下了摄政之职,归于平民。他携家人搬回醇亲王府,自此逐渐淡出政坛。 进入民国之后,载沣生活不再风光。北洋政府对皇室仍有照顾,生活尚能维持。溥仪一度成为伪满洲国的皇帝,载沣对此不置可否,保持距离。他不愿牵扯政治,只守着老宅,不时同几位宗亲饮茶闲谈。 抗战胜利后,溥仪被苏联俘押,载沣一家的日子开始艰难。他们靠典当旧物过活,王府里几进院落关闭,房屋年久失修。到了四十年代末,光是修缮屋顶就得花费大笔银钱,实在维持不下去。 新中国成立后,一切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王府的身份成了历史包袱,门前再无跪拜之人。几个儿子各自谋生,载沣则更显沉默。他常说:“能吃饱饭就不错了。”醇亲王府的院墙边,孩子们打陀螺玩耍,外人再难将这里与昔日的皇家联系起来。 政府号召腾退大宅改民用,工作人员找上门来。载沣没有犹豫太久。他说王府太大,住着太冷清,每月的伙食和维修开支成了累赘。更何况国家百废待兴,他不想成为负担。 他找来买家,谈妥价格,换回90万斤小米。这笔交易在北京传为一段旧人新世的故事。旁人不理解,但他没有解释。他的儿子们有的愤怒,有的沉默,有的早已看破旧梦。几日后,他们全家收拾行李,搬去了东四的一处小四合院。 临走前,载沣在王府门口站了许久。他没带走太多物件,只拎着一个旧藤箱,里面装着几张照片和一本旧账簿。门前两棵老槐树迎风摇曳,仿佛在告别这位曾执掌朝政的王爷。 多年以后,那座醇亲王府改作公用单位。石狮子依旧卧在台阶前,门钉斑驳,唯独不见那位清末的摄政王。街坊口耳相传,说这里原是皇亲国戚的宅邸,如今早成旧影,只留下一段卖宅换粮的传说。 #夏日生活打卡季#
1864年7月,李秀成被俘虏,曾国藩有个疑问:“秦日纲能力很差,为什么能封王;罗
【7评论】【32点赞】
dvzqvu
聰明人,迟点毛都没有!
苏米 回复 05-24 12:27
90万斤小米[点赞]
YYYYDNS
聪明!!!高位压线抛售!!!!!!
红尘若梦
农村地主的大宅院都是充公没有换米的,这末代摄政王与时俱进思想很超前。
曾经沧海
聪明
1100032
小编,你瞎球编啥?都不知道是卖给政府了,还找来买家、换回90万斤小米? 再买个王府放小米?
wrjacky 回复 05-24 18:01
也许是政府的粮票呢,为什么非要是实物
1100032 回复 wrjacky 05-24 18:31
政府用90万斤粮票收购?你脑洞够大! 传千秋万代? 你还是别思考为好!
无怨无悔有几人
买贵了[捂脸哭]
用户10xxx18
脑子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