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陈景润毕业后分到北京四中教书,学校却因口齿不清辞退他,之后他摆摊租书

如梦菲记 2025-05-23 20:47:05

1953年,陈景润毕业后分到北京四中教书,学校却因口齿不清辞退他,之后他摆摊租书,艰难度日,然而一个人的出现,却让他得到了去厦门大学工作的机会。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陈景润1933年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郊的一个普通村落,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父亲在邮局工作,收入微薄,生活虽然拮据,但他从小就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   小时候,他常常在地上用树枝演算,黄土成了他最早的“纸张”,在没有教材和练习本的环境中,他依然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一遍又一遍地推演公式,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一直贯穿他的一生。   他顺利考入厦门大学数学系,在大学里,他终于接触到了更系统的数学教育,他常常一个人泡在图书馆,看各类数学书籍和资料,他不善言辞,但学习非常专注。   大学期间,他的学习成绩优秀,在同学和老师中间都是有名的勤奋学生,相比其他同学,他更愿意沉下心来反复琢磨那些艰深的数学问题,他不是那种在人群中活跃的人,却总能在安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1953年,他从厦门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当时,成为一名教师被认为是很体面的工作,他怀着对教学的热情,开始了人生第一份正式职业,但事情并不顺利。   他在讲课时由于口齿不清,表达上有困难,很多学生听不懂他的内容,课堂效果并不好。   虽然他课下也很用心准备,但还是无法让教学顺利进行,时间一长,学校方面开始对他的教学能力产生质疑,最终作出了让他离职的决定。   失去工作后,他只好回到福建老家,那段时间,他开始靠在街头租书维持生活,他摆了一个简单的书摊,靠人们来租书赚取微薄的收入。   他会在空闲时翻看数学书籍,即便身边人来人往、环境嘈杂,他依然能够沉浸在那些复杂的数字和公式中。   他坐在书摊后方,手中常常拿着铅笔和笔记本,不停地写写算算,那时的他没有固定住所,也没有研究经费,生活拮据,但他始终不曾把数学放下。   就在他生活最为艰难的时候,命运发生了变化,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听说了他的境况,他了解陈景润在校期间的表现,也知道他的研究潜力。   王亚南没有犹豫,亲自赶到书摊,将他带回厦门大学,安排他在图书馆资料室工作。   这个职位虽然普通,但为陈景润提供了一个安静、资源丰富的环境,图书馆的资料室拥有大量国内外数学期刊和书籍,他可以安心阅读和研究。   在图书馆的日子里,他重新整理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始钻研数论,尤其是对华罗庚关于堆垒素数的成果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他每天除了完成资料室的工作,就是埋头阅读资料。   他常常整天坐在角落里,不声不响地看书、演算,渐渐地,他在研究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切入点,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篇数学论文。   这篇文章对华罗庚某项研究进行了补充和改进,显示出他扎实的数学功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篇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华罗庚的关注,华罗庚对他的才能非常认可,随即向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推荐他。   1957年,陈景润被正式调入中科院,开始全职从事数学研究,这一年,他24岁,从一个街头租书的青年,走进了国家最高科研机构的大门。   进入研究所后,他生活依然清苦,但他已经不再为基本生计发愁,他把全部时间都投入到了数学研究中。   在中科院的图书室、锅炉房、甚至厕所这样的角落里,他搭起简单的书桌,专注于推理与演算。   他没有豪言壮语,也不谈理想抱负,只是日复一日、一笔一画地写下自己的思考,多年以后,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中国数学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陈景润的一生,从一位被辞退的青年教师,到在街头靠摆摊度日的读书人,再到成为国际知名的数学家,没有一步是轻松的。   他用几十年时间证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真正的才华和坚持,即使在最暗的地方,也能被看见。   他的经历也说明,有时候,一个人的命运,真的可能被另一个人悄悄改变,王亚南伸出的那只手,不只让陈景润走出了困境,也让中国多了一位重要的科学家。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深读 | 陈景润:永远纯真的数学巨人

0 阅读:43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