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同志,钱学森先生该定什么军衔呢?”“在国外的话,他多少是个上校,但是我们至少要让他当个将军……”毛主席这意味深长回答的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智慧呢? 在美国科学界,钱学森早已是响当当的人物,地位、前途、待遇,样样不缺,过着多少人做梦都想得到的舒坦日子。 然而,就在1955年,一封从大洋彼岸寄来的家书,上面就那么几个字——“祖国需要你!”,却让他陷入了纠结。 一边是已经握在手里的功成名就,一边是祖国母亲的深情呼唤,这位科学大家会怎么选? 钱学森心里头天人交战,最终,天平还是倾向了祖国,他明白,个人的那点光环和成就,在国家和民族的大事面前,实在算不上什么。 可是,想回国,哪有那么容易,当时的美国政府,那是想尽了法子不让他走,甚至拿吊销护照来吓唬他,就想把这位顶尖科学家死死摁在自家地盘。 但钱学森归心似箭,意志比钢还硬,吃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头,总算冲破了层层封锁,在1955年,重新踏上了日思夜想的故土。 从他踏上祖国土地那一刻起,一个念头就在他心里扎了根:要把自己这辈子学的,一点不留地全给这片刚起步的国家。 回到国内,钱学森很快就感受到了新中国领导人对科学,尤其是对他本人的看重,在菊香书屋,毛泽东主席热情地接见了他。“啊!钱学森同志,”毛主席紧紧握着他的手,诚恳地说:“盼了你好久啰!我们的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和火箭专家!”这几句话,让刚回来还有点拘束的钱学森心里一下子就暖和了。 毛主席对他当年在美国就被赞为“抵得上5个师”的说法更是赞不绝口:“我看呀,对我们说来,你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啦!我现在正在研究你的工程控制论,用来指导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呢!”这不光是对钱学森本事的认可,更是对“工程控制论”这门新学问能给新中国建设带来多大好处的期待。 钱学森很谦虚,说自己刚回来,国内情况不熟,《建立我国国防航天工业的意见书》里头可能不少地方还不成熟。 谁知毛主席摆摆手,称赞道:“这些精辟独到的建议,只有你这位工程控制论创始人才提得出呀!”正是因为对工程控制论这么看重,国家才决定用它来指导,大力发展导弹事业,而钱学森这位理论的开创者,自然就挑起了这个又难又重的担子。 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就是在这么一块对科学满是渴望,但兜里要啥没啥的土地上起步的。 刚回国的钱学森,面对的真是百废待兴:懂行的人手少得可怜,精密仪器设备基本是零,研发经费更是紧巴巴的,一切都得从头画起。 不过,这些困难一点没让钱学森打退堂鼓,反而让他为国家出力的劲头更足了,他麻利地拉起队伍,没日没夜地搞科研,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通宵,成了那个年代科研人员拼命的写照。 一次次讨论,一次次试验,钱学森和同事们硬是凭着一股子韧劲和聪明才智,一个个地啃下了技术硬骨头。 当毛主席问钱学森有没有把握挑起研制导弹这副重担时,钱学森虽然老实说任务很重,怕干不好,但毛主席用“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豪情给了他巨大的鼓励和信任,钱学森深受感动,坚定地表态:“主席,我一定努力工作。” 随着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研发的深入,跟国外合作交流也提上了日程,为了争取苏联在导弹火箭技术上的帮忙,中央决定派个高级别代表团去苏联谈判。 毛主席在看代表团名单时,特意交代:“聂老总,你就来做这个代表团的团长……学森同志也应该去,很多问题只有他去才搞得清。” 然而,一个挺现实的问题摆在了眼前,就像聂荣臻元帅跟毛主席汇报的那样:“苏联那边参加谈判的,既有职务,也有军衔。可我们的钱学森同志现在虽然是国防部五院的院长,却没有军衔啊。”要在谈判桌上跟苏联方面平起平坐,钱学森的军衔问题得赶紧解决。 周恩来总理对此事的指示很清楚:“钱学森早在十多年前,美国就授予他上校军衔,我们共产党人为什么不能让他当将军?我看钱学森同志身负重任,又是世界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论他的资格和贡献,至少应授予中将军衔。” 毛主席听了聂荣臻的汇报和周恩来的意见,想了想说:“恩来同志考虑得很周到。我想钱学森同志作为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至少也得授予中将军衔。” 就这样,这位杰出的科学家,穿上了天蓝色的将军服,佩戴着中将军衔,代表着中国军事科学家,参与了那场关系国家命运的中苏军事尖端技术谈判,这不仅仅是个军衔,更是国家对钱学森了不起的贡献的认可和倚重!
建国初,甚至有部分将帅手握几十万兵力,为何没一人敢拥兵自重?“老彭,你看这中
【3评论】【5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