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鲁迅书法千金难求?有著名画家说,一百个齐白石顶不上一个鲁迅。可知鲁迅先生地

周平聊历史 2025-05-23 20:24:18

为什么鲁迅书法千金难求?有著名画家说,一百个齐白石顶不上一个鲁迅。可知鲁迅先生地位。郭沫若先生虽然不是以书法家名世,但是他写的建设二字,拍出了数百万元高价。鲁迅先生书法是郭沫若先生大力赞誉的。他曾评述鲁迅先生书法,远逾宋唐,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附鲁迅书法。    鲁迅的书法能到“千金难求”的地步,不是靠炒作,也不是单纯因为他名气大,而是多方面原因叠加的结果。咱们得从他的艺术风格、思想内涵、存世数量和名人效应这几个角度好好聊聊。   说起鲁迅的书法,第一印象就是“特别”。他不是那种规规矩矩写字的书法家,而是把篆书、隶书和魏晋时期的楷行书糅合在一起,弄出了自己的味道。郭沫若在《鲁迅诗稿》序里说得明白:“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这话啥意思?简单说,就是鲁迅的字既有古朴的味道,又不死板,带着灵气,直追魏晋时期的顶尖水准。 你要是翻开他的手稿,比如《自录旧作赠柳亚子》,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字写得圆润有力,布局疏朗,墨色浓淡恰到好处,看着就舒服。这种风格,既有传统根基,又带着个人特色,谁看了都得说一句“有功底”。 鲁迅的书法可不只是好看,它还带着他的思想和灵魂。他写字的时候,脑子里装的不是单纯的笔画,而是对文化、历史甚至社会的思考。比如他在书信里写“世人之心,日渐冷漠”,字面简单,但笔画里透着一股沉甸甸的批判劲儿。他的字迹,就像他的文章,既有文化底蕴,又有现实关怀。 这就不只是艺术品了,更像是一份文献,学者爱研究,藏家也愿意掏钱。毕竟,能把思想写进字里的人不多,鲁迅算一个。   鲁迅一生写了600多万字,全是毛笔写的,书稿、书信、日记一大堆,可你猜怎么着?他几乎没写过那种专门拿来卖的对联或条幅。即便病得不行了,他的日记还是字字清晰,没一点涂改。这么多手稿听着不少,但真算下来,能流传出来的成品书法少得可怜。 拍卖场上就更能看出这稀罕劲儿了。2013年,中国嘉德春拍,一页《古小说钩沉》手稿拍了690万;2015年,匡时秋拍,16个字的四句偈语卖了304.75万,平均一个字19万!这价格,搁谁身上不得眼红?东西少,需求高,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鲁迅是谁?现代文学的扛把子,课本里的人物,家喻户晓。他的书法沾了这光,关注度天然就高。有人说“一百个齐白石顶不上一个鲁迅”,这话听着夸张,但也说明他的地位有多特殊。 不过,别以为光靠名气就能卖高价。郭沫若说了,“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意思是鲁迅的书法本身就有硬实力。齐白石是画坛大师,作品多,流传广,可鲁迅的书法稀有又独特,再加上文化意义,收藏家自然更愿意追捧。   鲁迅的书法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从小到大下了不少功夫,家里环境和个人兴趣也帮了大忙。 鲁迅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家里是个没落的书香门第。爷爷周福清是翰林,书法写得飘逸;爸爸周伯宜是秀才,擅长馆阁体;叔祖周玉田楷书很牛,教他练笔法。七岁开始描红,鲁迅就没少练。1892年,他进了三味书屋,跟着寿镜吾学了六年。这老头是越中名儒,书法融合颜真卿、柳公权的风格,方正大气。鲁迅在那会儿每天抄书练字,成绩老是前几名。绍兴鲁迅纪念馆里还有他小时候抄的《二树山人写梅歌》,字写得端庄秀气,底子扎实得很。 1902年,鲁迅去日本留学,在东京寓所没事就抄古籍,字迹越来越稳。1909年回国后,他在杭州和绍兴教书,开始迷上金石拓片,收集秦汉到六朝的碑铭、墓志,家里书房塞满了这些东西。他能花好几个小时临摹,就为了学古人的笔意。1912到1919年,他在教育部混日子,经常跑北京琉璃厂,买了4000多份拓片,抄了3500多页手稿。这段经历,直接让他书法功力蹭蹭上涨。   鲁迅到晚年也没放下毛笔。1936年,他肺结核病重,住在上海大陆新村,还是坚持写东西。他的日记、手稿,哪怕病得起不来,字迹还是那么精神。这份坚持,造就了后来的“天价手稿”。 鲁迅1936年10月19日去世,享年55岁。他走后,文化界炸了锅,送葬那天上海人挤满街,灵柩上还盖着“民族魂”的旗子。他的书法也从这时候开始慢慢火起来。 毛泽东说过:“鲁迅的字应该保留下来。”这话一出,官方就开始重视。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收了不少手稿。西泠印社还出了《鲁迅手迹珍品展图录》,48件手迹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1980年代,印刷技术好了,鲁迅的字细节看得更清楚,研究的人多了,收藏热也起来了。   2013年一页手稿690万,2015年16字304.75万,这些数字听着都让人咋舌。2021年,《鲁迅手稿全集》78卷出了,把他全部手迹收齐,书法和文学结合得太完美,粉丝直呼“值了”。 2024年成都博物馆的“鲁迅的艺术世界”展,观众挤爆。还有人把他的字做成“鲁迅体”字体,印在书签、T恤上。

0 阅读:60
周平聊历史

周平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