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42年,女战士赵毓政被鬼子抓住,审讯时,她对着日军军官山崎就是一耳光,山崎当场下令要活埋她,赵毓政不仅不怕,还说:"这坑太浅了,给我再挖深些!"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芒砀抗日女杰赵毓政) 历史长河里,总有些身影带着神秘色彩,有这样一位女子,她本可在安稳中度过一生,却偏要走上一条布满荆棘的路,面对残酷的敌人,她究竟有着怎样的信念,又是什么让她的故事,在岁月中愈发熠熠生辉? 1906 年,安徽砀山的一户人家,迎来了新生命 —— 赵毓政,早年丧母的她,在祖母的呵护下成长,这也让她早早懂得生活的不易。 进入徐州省立第三女子师范求学后,她就像一颗闪耀的星星,不仅成绩拔尖,组织和演讲能力更是出众,毕业后,她先后在国民党砀山县、江苏省任职,本可在仕途稳步前行。 可当她看清国民党内部腐败、只顾争权夺利的真面目,毅然决然选择离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彻底点燃了她心中的爱国火种,她带领师生抵制日货,为东北义勇军缝制棉衣。 那针脚细密的衣物,不仅送去了温暖,更传递着她对祖国的热爱,七七事变后,她动员青年奔赴延安,虽中途改道加入国民党军训团,但无论身处何地,抗日救国始终是她不变的初心。 这一次次的选择,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有良知的中国人,谁能忍心看着祖国被践踏,赵毓政用行动证明,她要为国家和民族做点什么,而这,仅仅只是她传奇人生的开端。 1938 年,砀城沦陷,昔日的平静被打破,赵毓政没有丝毫犹豫,放下安稳的生活,一头扎进抗日的浪潮中,她参与组建 “砀山县抗日政工大队”,并担任副大队长。 别小看这支队伍,虽没有精良的武器,但在赵毓政的带领下,大家热情高涨,他们收编民间武装力量,让零散的抗日力量凝聚起来;演出抗日剧目,用生动的故事唤醒民众的抗日意识,创办《民间周报》,传递抗日主张和信息。 生活条件艰苦,日军还时不时来 “扫荡”,可赵毓政从没怕过,她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校园里也没闲着,组织学生为义勇军捐献物资,看着孩子们认真缝制衣物的模样,她知道,爱国的种子正在发芽,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赵毓政这样的人就是希望的象征。 她明白,只有团结一切力量,才能赶走侵略者,而她的所作所为,也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成了日军眼中的 “眼中钉”,但她没有退缩,因为她知道,退缩就意味着更多人受苦,她要用自己的方式,和日军抗争到底。 1941 年的那个冬天,命运的齿轮开始朝着残酷的方向转动,赵毓政第一次被日军抓捕时,牢房里的阴冷没能冻住她的骨气。 面对日军假装给好处的怀柔手段,她像块硬骨头,就是不松口;上刑时,哪怕疼得浑身是血,也没停下痛骂汉奸的嘴,多亏丰县的热心人帮忙,她才保住性命,可谁能想到,刚从鬼门关走一遭,她转身又扑进抗日工作里,半点没被威胁吓倒。 转年春天,汉奸的背叛让她再次落入虎口,审讯室里,日军头子山崎满脸假笑,说只要她肯低头,荣华富贵随便挑,赵毓政二话不说,抬手就是一巴掌,把山崎的假面具打得稀碎。 这下彻底惹恼了敌人,各种惨无人道的刑罚往她身上招呼,但她咬着牙,用仅剩的力气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眼神里的恨意和不屈,让凶残的日军都忍不住发怵。 到了行刑那天,黄口车站的刑场围满了人,日军挖好坑想吓唬她,赵毓政却大步流星自己跳了进去,还嫌坑不够深,临死前,她拼尽最后一口气,朝着乡亲们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用生命点燃了所有人的抗日决心。 赵毓政走了,但她的故事像长了翅膀,飞遍了大江南北,成都、重庆的追悼会上,人们红着眼眶念着她的事迹,报纸上,她的名字和英勇壮举被一遍遍地刊登。 江苏省的高官都忍不住写诗纪念她,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就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告诉所有中国人,什么叫骨气,什么叫爱国。 直到现在,砀山的老人们讲起她,眼里还是止不住的敬佩,她用生命证明,真正的英雄,永远不会被岁月遗忘,她的精神,会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守护这片土地。
1941年,一个日军少将带了4个随从外出游玩,谁知却被新四军发现行踪,新四军旅长
【3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