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巴勒斯坦,抵抗就是革命!华盛顿枪杀2名以色列外交官的杀手,已经被逮捕。这名杀手在被押送出去的时候,一直在高喊,自由巴勒斯坦,抵抗就是革命。 凶手被捕时高喊“自由巴勒斯坦”,看似在声援巴勒斯坦事业,但仔细想想,这种极端行为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无论出于什么理由,杀害无辜者都是不可接受的恐怖主义行径。这两名外交官是普通工作人员,他们不是战场上的士兵,也不是决策者。 用暴力袭击他们,本质上和哈马斯过去对以色列平民发动的自杀式爆炸没有区别——都是将仇恨转嫁到无辜者身上,制造更多悲剧。 以色列总统赫尔佐格说得对,这是“可耻的仇恨行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强调“任何理由都无法为暴行开脱”。 但为什么有人会走上这样的极端?这背后是巴以冲突几十年积攒的仇恨与绝望。巴勒斯坦人长期被占领、封锁,加沙地带在2023年10月冲突后死亡超过5万人,家园被毁,生活困顿。这些痛苦让一些人认为“抵抗”是唯一的出路。 哈马斯这样的组织,正是利用了这种情绪,宣扬“圣战”和武装斗争,甚至拒绝承认以色列的存在。 然而,这种以暴制暴的逻辑,最终只会让冲突陷入死循环。就像这次事件,凶手喊着“自由巴勒斯坦”,却让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人的同情被恐怖袭击的标签覆盖,反而削弱了他们的正当诉求。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事件正在加剧全球的反犹主义浪潮。以色列外长萨尔直接将这次袭击归咎于“反犹言论的恶果”,而美国犹太社区的安全担忧也再次被点燃。 当仇恨蔓延,受害的不仅是某个群体,而是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特朗普和古特雷斯都强调“仇恨在美国没有容身之地”,但光靠谴责远远不够。如果不从根源上解决巴以问题,类似的悲剧只会反复上演。 那么,出路在哪里?巴勒斯坦人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希望,而不是空洞的口号。2024年哈马斯与法塔赫在北京达成和解,签署《北京宣言》,本是一个转机。 但现实是,加沙依然被封锁,停火协议屡屡破裂,平民继续在战火中挣扎。国际社会若真想帮助巴勒斯坦,就该推动双方回到谈判桌,而不是一边倒的站队。 以色列也必须明白,军事压制换不来长久安全——过去几十年,他们消灭了多少哈马斯领导人?结果却是越打仇恨越深,袭击越多。 最后,回到这起案件本身。凶手埃利亚斯·罗德里格斯是个30岁的普通人,此前没有任何犯罪记录。他的极端化或许正反映了普通人在绝望中的扭曲选择。 但个体的疯狂不能代表整个运动的方向。巴勒斯坦的正义事业,应当通过非暴力抵抗、外交斡旋和国际法律途径来实现,而不是靠枪杀外交官这种注定失败的方式。 说到底,暴力只会播种更多暴力。当有人高喊“抵抗就是革命”时,我们更该追问:革命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如果是为了巴勒斯坦人的生存与尊严,那么这条路,绝不应该沾满无辜者的鲜血。
为了巴勒斯坦,抵抗就是革命!华盛顿枪杀2名以色列外交官的杀手,已经被逮捕。这名杀
潇湘夜雨愁肠
2025-05-23 14:16: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