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一代文豪胡适竟被人用一句话给“活活气死”!当时胡适正在一场酒会上侃侃而谈,谁知接下来李济的一番话后,胡适就心脏病突发倒地身亡。 那天是2月24日,台北的一场学术酒会正在进行,胡适作为“中研院”院长站在台上,笑容和煦地招呼来宾,他刚讲完开场白,话题转向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台下的李济起身,准备发表自己的看法。 李济的发言围绕一篇名为《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的演讲,语气平静但直指问题核心,他说,中国科学的落后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社会风气和思维方式的桎梏。 这话听起来平常,但在场的胡适却皱起了眉头,脸色渐渐变得苍白,几个月前,胡适在美国的一场演讲中提到东方文明的“精神自欺”,结果引发了不少批评。 李济的发言像是无意间触碰了这个敏感点,胡适忍不住站起身,想说些什么来回应,他开口说,自由思想是科学发展的基础。 话还没说完,他手中的酒杯突然滑落,摔在石子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响声,人群愣住了,胡适身体一晃,后脑撞上桌角,整个人倒在地上。 急救医生很快冲上前,但胡适已经没有了呼吸,现场一片寂静。 李济站在人群中,低头看着医生的背影,脸上满是复杂的神情,李济是个考古学家,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几十年来一直在思考科学的根基问题。 他曾和胡适一样,相信科学与民主能改变中国的命运,但对社会弊端的看法却更尖锐,他提到过,中国的传统里缺乏实验精神,甚至连“面子”都能阻碍求真,这些话不是针对胡适,但却像一根针,刺中了胡适内心深处的某种焦虑。 胡适和李济的交情,始于多年前一个共同的朋友丁文江,丁文江是个地质学家,主张用科学救国,胡适和李济都受过他的影响。 1930年代,他们一起在民权保障同盟工作,胡适写宣言,李济筹经费,目标一致,那时候,他们都觉得,只要打破旧观念,中国就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但时间久了,两人的想法开始出现分歧,胡适更强调宽容,李济则觉得批判得不够彻底。 胡适年轻时就不是循规蹈矩的人,他小时候在徽州老家读书,十一岁就对因果报应产生了怀疑。 到了美国,他在康奈尔大学从农学转到哲学,跟着杜威学到了实用主义的思想,回国后,他写下《文学改良刍议》,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掀起了一场文化变革。 他在《新青年》上发文,和学者们争论,甚至还尝试写白话诗,虽然诗写得一般,但影响不小。 抗战期间,他在美国跑了400多场演讲,为中国争取到“桐油借款”,让国际社会关注东方的战事,晚年他回到台湾,主持“中研院”,还提出了一份科学发展的长远计划。 这些事让胡适成了公众眼中的大人物,但没人注意到他的身体已经越来越差,胡适给长子取名“祖望”,孙子取名“复”,希望家族能见证国家的复兴。 但他的次子胡思杜却在大陆遭遇不幸,命运的悲剧让胡适的内心蒙上阴影,他曾说,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可自己的家族却像是个缩影,映照出时代的无奈。 那个年代,知识分子总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挣扎,胡适想调和两者,李济却觉得传统拖了后腿。 李济的“科学悲观论”其实和“李约瑟难题”有关,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缺乏形式逻辑和实验传统,李济在挖掘古文明时,常常想起这些批评,也想起自己见过的旧式学者,坐着轿子,留着长指甲。 他和胡适都想改变中国,但胡适相信渐进的改良,李济更倾向于直接面对问题,酒会上的那句话,就像点燃了两人多年分歧的火花,无意间成了压垮胡适的最后一击。
1962年,一代文豪胡适竟被人用一句话给“活活气死”!当时胡适正在一场酒会上侃侃
看历史浮沉吖
2025-05-23 09:52: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