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墓中价值两个亿的陪葬品,却被盗墓贼当破布扔掉,考古专家:“没文化真可怕!

熹然说历史 2025-05-22 21:31:17

慈禧太后墓中价值两个亿的陪葬品,却被盗墓贼当破布扔掉,考古专家:“没文化真可怕!” 清末慈禧太后离世后,一场关于皇家陪葬品的惊天秘密被缓缓揭开。1928年,当"东陵大盗"孙殿英率众撬开慈禧陵墓的大门时,鲜少有人能想到,这场盗墓行动中最有价值的宝物,竟会被当做普通破布丢弃在荒野之中。 回看慈禧生前,这位实际掌控清朝半个世纪的太后对珍宝的痴迷已是人尽皆知。根据清宫档案《大行太皇太后升遐纪事档》的详细记载,慈禧生前便开始筹备自己的身后事,先后向陵墓的金井中放入了六批价值连城的珍宝。这些陪葬品总价值竟相当于当时国库数年的全部收入,包含了无数精美绝伦的书画古玩、珍奇异宝与玉器金饰,其中不少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稀世之物。 然而,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宝物中,有一件真正的国宝级文物却几乎不为人所知。这就是覆盖在慈禧遗体上的那件"织金陀罗尼经被"。此被约三米见方,以明黄色丝缎为底,通体由金线精细织就。被面上不仅有复杂精美的佛经文字,还有栩栩如生的佛像、庄严肃穆的佛塔以及繁复华丽的吉祥花纹。更为珍贵的是,这件经被上还缀有整整八百二十粒珍珠,在陵墓幽暗的光线下依然熠熠生辉。 这件织金陀罗尼经被不仅代表了清朝顶级工匠的超凡技艺,更凝聚了佛教文化与皇家审美的完美结合。每一针每一线都是匠人们倾注心血的杰作,单是织造工艺就已经失传多年。据后世考古专家估算,若以现代工艺水平和材料价值计算,这件经被的价值至少相当于两亿元人民币,而其文化与历史价值更是无法估量。 讽刺的是,当孙殿英带领士兵洗劫慈禧陵墓时,他们只看中了经被上那些明晃晃的珍珠。这个没有受过教育、文化水平有限的军阀,根本无法识别这件织金陀罗尼经被的真正价值。他们粗暴地将珍珠一颗颗抠下,然后随手将这件稀世珍宝丢弃在陵墓附近,就像丢弃一块毫无价值的破布。 1947年秋天,一个曾经名震一时的"东陵大盗"在病榻上走完了他充满争议的一生。这个人就是孙殿英,一个从贫寒之家走出来的军阀,一个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却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回顾他的一生,或许最让后人惋惜的,就是那件被他随手丢弃的"织金陀罗尼经被"。 孙殿英出身贫困,自小便没能接受什么正规教育。少年时期,他就开始与当地的流氓恶棍厮混,从此走上了一条与正途相去甚远的道路。在那个军阀割据的年代,这样的背景反而成了他迅速崛起的助力。然而,他的名字真正被世人所熟知,却是因为1928年那场震惊中外的盗墓事件。 当时,孙殿英率领部队强行闯入慈禧太后的陵墓,将其中价值连城的宝物洗劫一空。那些曾经被慈禧精心收藏、用来陪葬的奇珍异宝,就这样被一夜之间搬空。在盗墓过程中,士兵们发现了覆盖在慈禧尸体上的那件特殊被子。然而,由于孙殿英缺乏足够的文化素养,他无法辨识这件"织金陀罗尼经被"的真正价值。在他的眼中,只有被子上镶嵌的八百二十颗珍珠值钱。于是,他下令将珍珠全部抠下,然后随手把被子本身扔在了一旁。 这个决定,成为了中国文物保护史上的一大憾事。那件被丢弃的"织金陀罗尼经被",不仅工艺精湛,更是蕴含了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稀世珍宝。 孙殿英的人生在盗墓之后变得更加复杂。1943年4月,面对日军的围剿,他选择了投降,成为了汉奸"和平救国军"的一员。在日本人的庇护下,他开始涉足更多的非法活动:贩卖毒品、经营军火、制造假钞……各种见不得光的勾当,他几乎都参与其中。但即便如此,他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始终与那个"盗墓将军"的称号紧密相连。 对于自己的盗墓行为,孙殿英曾经这样自辩:"满清杀了我祖宗三代,不得不报仇革命......我孙殿英枪杆子没得几条,只有革死人的命。不管他人说什么盗墓不盗墓,我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大汉同胞!"这番话既显示了他试图为自己的行为寻找政治正当性,又暴露了他对文物价值认识的匮乏。 最终,历史给了孙殿英一个相对平静的结局。1947年,他被我军俘虏,考虑到他在抗战期间曾有功绩,被送去劳动改造而非立即处决。然而,命运并没有给他太多改过自新的时间。同年秋天,身患多种疾病的孙殿英病逝,结束了他的一生。

0 阅读:47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