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稀土王牌能打多久?回顾2010年中日撞船事件背后的稀土博弈。 2010年9月7日,东海局势风云突变。日本海上保安厅在钓鱼岛海域拦截中国渔船“闽晋渔5179号”,船长詹其雄遭日方逮捕,中日外交关系骤然紧张。 驾驶渔船撞击日本船只的詹其雄断然拒绝日方不断想让他承认错误,承认进入日本领海的要求,他对前来审讯的日本官员说:“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打渔,钓鱼岛是中国的!” 就在国际舆论聚焦这起海上冲突时,中日之间一场隐藏的经济博弈悄然展开——稀土资源战浮出水面。 作为全球稀土供应链的核心,中国当时控制着全球80%以上的稀土出口,特别是日本高科技产业赖以生存的钕、镝等关键元素。 事件爆发后不久,中国突然收紧稀土出口管制,这一举措立即引发连锁反应:国际市场稀土价格呈现几何级数暴涨,钕金属价格在短时间内从50美元/吨狂飙至300美元以上。 这让日本制造业陷入恐慌,一旦中国持续控制稀土出口,从丰田汽车的混合动力电池到索尼电子的显示屏生产线都将面临断供危机。 这场持续17天的外交对峙最终以日方释放詹其雄船长告终,但其深远影响远超事件本身。国际社会首次清晰认识到,稀土资源已超越普通商品的范畴,成为能够左右国家战略决策的地缘政治筹码。 这场危机也被视为21世纪资源外交的经典案例,改写了全球产业链安全评估的标准。
中国的稀土王牌能打多久?回顾2010年中日撞船事件背后的稀土博弈。 2010年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2025-05-22 19:55:18
0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