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大姨拿着三十个粽子来我家,母亲看到大姨,当时就哭了。 记得我小的时候,母亲带着我去姥姥家里走亲戚,进了姥姥住的村子,都会路过一户人家,那户人家在村口,我经常看到有一位个子高高的,胖乎乎的阿姨,在门口的菜地里种菜。 阿姨每次看到我们,都会笑着对母亲说道:“二妹,你今天带着孩子们回娘家了,路上累不累?先来我家歇歇脚再走。” 母亲每次都会热情的和那位阿姨聊天,如果带的礼物多了,母亲还会给那位阿姨留一些。 而那位阿姨从来都不要母亲带的礼物,她总说:“你回娘家是应该的,给父母带一些礼物也是应该的,我怎么能要你的礼物呢?”(其实那些年,我的家里穷,母亲回娘家,都是带一些馒头或者鸡蛋。) 而母亲每次看到那位阿姨,都让我称呼她为“大姨”。 年幼的我就听着母亲的话,乖乖的称呼那位阿姨为“大姨”。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知道了一些人情世故,就有点疑惑:我的母亲姐妹四个,母亲是老二,大姨嫁到了几十里地外的一个村子,平时我也不经常见到大姨,母亲为什么让我称呼村口的那位阿姨为“大姨”呢? 有一年春节的大年初二,我和母亲去姥姥家里走亲戚,那天,母亲姐妹四个都来到了姥姥家里。 看到母亲和大姨在厨房里面做饭,而姥姥也很高兴,我就好奇的问姥姥:“为什么我有两个“大姨”呢?村口有一个大姨,厨房里面做饭的也是我的大姨。” 姥姥听到这些话之后,她当时就笑了,给我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原来村口的那位大姨并不是母亲的亲姐姐,她是我的表姨,只不过在家里排行老大,母亲才让我称呼她为“大姨”。 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大姨的父母背着九岁的大姨,一路要饭到了姥姥的村子里,那年冬天的天气很冷,大姨得了病,眼看着就不行了。 姥爷毫不犹豫的收留了大姨一家人,姥姥出去借钱给大姨看了病,姥爷又在村子里找了熟人,让大姨一家人住到了村东头的一间旧土坯房子里。 母亲的年龄比大姨小一岁,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母亲看到大姨生病了,她就毫不犹豫的把自己的棉袄送给了大姨。 一直到现在,姥姥还常常和我说:“想不到你母亲的脾气那么犟,那些年我们家里穷,孩子们一直穿着平时的旧棉袄,你的母亲连着三年穿着旧棉袄,那年我好不容易给她缝了一件新棉袄,想着让她春节的时候穿,但是你母亲看到你大姨那么可怜,她就把自己的新棉袄送给你大姨,她说自己过年的时候,宁可不要新棉袄,也要把你大姨救下来。” 那个时候,大姨已经记事情了,她穿着母亲送去的新棉袄,眼泪不停的掉着。 因为大姨和母亲都住在一个村子里,并且大姨比母亲大一岁,所以,大姨就经常去姥姥家里玩,而母亲和大姨的关系也很好。 后来,母亲结婚之后,大姨还没有结婚,因为大姨长的不好看,而她的性子又直,所以说,高不成低不就的,大姨一直也没有成家。 因为大姨家里只有她一个女儿,大姨的父母也舍不得让大姨远嫁,就打算招一个上门女婿。 大姨父是一个泥水匠,他平时经常走街串巷的盖房子,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和大姨相识相知,只是大姨父告诉大姨:他不能给大姨一个家,因为自己的家里只有两间旧瓦房,并且自己还是弟兄六个,他的父母也没有钱给他娶媳妇。 当大姨的父母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毫不犹豫的让大姨父做了上门女婿。 后来,经过大姨一家人的努力,她们的生活慢慢的好了起来,而我们家里因为有四个孩子,再加上我的父母也没有手艺,所以,一家人的生活过得也很难。 大姨就在生活中,处处帮助着我们一家人。 记得我九岁那年冬天,天气很冷,爷爷每天都要去山上捡柴火,因为我们每天放学之后,都会在家里写作业。 那年冬天刚刚入冬,我的手就冻了,爷爷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只要有空了,就去捡柴火,每当我放学的时候,爷爷总会烧一盆火,让我坐在火盆旁边,暖暖和和的写作业。 有一天,天上下起了小雪,母亲不想让爷爷去后山捡柴火,但是爷爷想到如果下大雪之后,他就进不到山里,更捡不到柴火了。 于是爷爷趁大家不注意,他一个人偷偷的去后山捡柴火。(刚好那段时间,父亲在家里砍柴火的时候,不小心伤到了手,他也不能去捡柴火。) 没想到那次,爷爷去山上捡柴火的时候,不小心滑到了山沟里,他的腿摔伤了,为了给爷爷看病,我的父母只留下了很少一些粮食,把家里的粮食都卖了。 等到那年春节的时候,母亲唉声叹气,因为平时我们家里也很少做好吃的,到了除夕那天,三姨送来了1斤猪肉和几个萝卜,母亲给我们包了一顿饺子,就算是过了春节。 到了初二那天,母亲拿出来一包点心,带着我们兄妹四人去姥姥家里走亲戚。 那包点心,就是一包桃酥,大概有一斤左右,因为那年腊月,村里李婶的儿子结婚,母亲去李婶的家里帮了两天忙,李婶送给母亲一斤桃酥,母亲也舍不得让我们吃,她就放在柜子里,只等着初二那天,回娘家的时候,给
两名大妈偷杏后续来了,5月18日,河南某果园,两名大姨开着电车,拿着提篮跑到一处
【17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