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不顾全世界的反对,强行吞并了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小国锡金,这个只有700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60万的小国,一夜之间成了印度第22个邦,当时印度觉得自己捡了个战略宝地,可三十多年过去了,印度人却开始叫苦连天,甚至后悔当初的决定!
印度为什么对锡金这么执着?这事儿得从锡金的地理位置说起,锡金虽然地盘小,但它卡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北边挨着中国西藏,南边连着印度的西里古里走廊。
西里古里走廊那可是印度的命根子,宽度只有20公里,是印度本土跟东北部七个邦联系的唯一通道,要是走廊被掐断,印度东北就成了飞地,所以印度一直盯着锡金,想把它攥在手里当战略屏障。
其实,锡金原本是个独立王国,19世纪被英国殖民,成了英国的保护国,1947年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在锡金的特权,通过《维持现状协定》和《印度锡金和平条约》,一步步把锡金变成自己的“保护国”,控制了它的外交、国防和经济。
到了1975年,印度觉得时机成熟了,就派兵软禁了锡金国王,操纵议会废黜君主制,搞了个所谓的“全民公投”,宣布锡金成为印度第22个邦。当时国际社会除了中国强烈反对,美苏等大国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联合国也没辙,因为美苏都想拉拢印度,不想得罪它。
印度本以为吞并锡金能一劳永逸解决战略隐患,没想到却给自己挖了个大坑。首先是经济上的无底洞,锡金地处高原,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印度每年得砸进去几亿美元搞建设、发补贴。
比如锡金到现在都没通铁路,部分山区还缺电断网,印度得花钱修路、建电站、搞扶贫。
更要命的是,锡金经济发展不起来,失业率高达15%,是印度失业率最高的邦之一,年轻人找不到工作,自杀率飙升到每10万人37.5人,是印度平均水平的三倍多,每10个青少年里就有7个吸毒,成了印度最严重的毒品灾区。
印度每年拨给锡金的专项扶贫资金占政府预算的30%,可钱砸进去就像打水漂,经济还是半死不活。
其次是民族矛盾闹得鸡犬不宁,锡金原住民是藏族和雷布查人,信仰藏传佛教,跟印度主流的印度教文化格格不入,印度为了同化锡金,大量移民尼泊尔人和印度教徒,到2011年,锡金的印度教徒已经占到总人口的57.76%,原住民被边缘化。
当地藏传佛教徒和要求自治的势力时不时闹事,小骚乱不断,印度只好在锡金驻扎了4万多士兵,外国人进入锡金都得层层审查,跟坐牢似的。
锡金前国王旺楚克流亡美国,一直号召复国,2014年还冒险回锡金在广场上抗议,结果被印度警察赶走。印度费这么大劲维稳,每年光“摆平费”就堆成山,可还是摁不住当地人的反抗情绪。
因为这事,印度的国际形象也是一落千丈,印度吞并锡金是二战后唯一一起公然吞并主权国家的事件,虽然最后国际社会大多默认了,但道义上一直站不住脚。尤其是中国,直到2003年才承认锡金属于印度,之前一直坚决反对。
锡金被吞并后,中印在边境直接接壤,印度在锡金部署了大量山地部队,双方在乃堆拉山口等地摩擦不断,中国为了应对,也加强了西藏的军力部署,战略回旋余地变小。印度本想通过吞并锡金增强对东北的控制,结果反而让中印边境更紧张了。
更让印度头疼的是,锡金成了周边国家的“反面教材”,不丹、尼泊尔对印度的戒心越来越重,不丹甚至悄悄加强跟中国的合作,推动边界谈判,允许中国游客入境,摆明了不想重蹈锡金的覆辙。印度在南亚的影响力反而因为吞并锡金被削弱了。
现在印度算是明白了,吞并锡金根本不是什么战略妙棋,而是赔本买卖,经济上砸钱填窟窿,政治上天天救火,国际上还落个霸道的名声。早知如此,当初真不该贪心吞掉这个烫手山芋。可世上没有后悔药,印度只能硬着头皮接着收拾这个烂摊子。
秋风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点赞][点赞]不利于中国的事,一概不能承认,等有机会了还可以翻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