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劳动人民的智慧!”5月20日报道,安徽一女子帮妈妈打菜籽,觉得又麻烦又累人,女子灵机一动,决定把网垫铺在底部,可以直接过筛菜籽壳,既节省了时间,又省了人力,网友:年轻人想的是怎么省劲儿,老一辈想的是怎么省钱! 往年,李晓芸的母亲王秀兰打菜籽,全靠老辈传下的法子:一下下捶,一遍遍筛,费时费力不说,出活儿也慢。今年李晓芸搭把手,亲身体验了这份辛苦,年轻人嘛,脑子活泛,总琢磨着能不能“偷个懒”,让妈轻松点。 瞅着母亲弯腰弓背,汗湿衣衫,她心里就不是滋味。正琢磨呢,目光扫到工地上常见的安全防护网,嘿,一个念头蹦了出来:这网子,能派上用场不? 说干就干。李晓芸找来编织袋铺地上,上面再搁张大小合适的网垫。她把割下的油菜杆连同菜籽一股脑儿堆网上,轻轻拍打几下,奇妙的事儿发生了:饱满的菜籽粒乖乖地透过网眼,淅淅沥沥掉进下面的编织袋;而那些菜籽壳和秸秆呢,就稳稳当当留在了网上。这不就跟个自动筛选机似的?省力多了! 起初,王秀兰还有点嘀咕:“这网眼要是太密,籽儿漏不下去可咋办?要是太疏,那壳不也跟着掉进去了嘛!”为了让母亲放心,也为了找个最佳方案,李晓芸耐着性子试了三次,换了好几种网孔密度,最后才敲定一款8毫米见方的网垫。 这规格,刚刚好,菜籽通过率高达98%,还能拦住92%的壳和渣,简直完美。有了女儿这“神器”,王秀兰总算从捶打的苦差事里解脱出来,脸上的褶子都舒展了不少。 李晓芸顺手把这打菜籽的“小窍门”拍成视频发上网,谁知一下子就火了。不少刚用老法子累死累活打完菜籽的网友,看得捶胸顿足:“哎呀!我怎么就没想到呢!白辛苦了好几天!” 更有那行动派的,二话不说直接“抄作业”,试过之后都说好使。一时间,“网垫打菜籽法”成了农活圈里的小网红。 这股风,很快就从线上刮到了线下。在农资集散地亳州五金批发市场,原本不怎么起眼的防坠网,突然成了香饽饽。有数据说话,5月19号还只卖出37卷,到了21号,好家伙,一天就卖了2100卷,翻了几十倍! 有些脑子快的商家,连夜加班,琢磨出更适合打菜籽的加强型网格产品。市场的热捧,就是对这“微创新”实用价值最直接的肯定。 更叫人高兴的是,基层的农技推广部门也麻利得很。蒙城县农机推广站一看这苗头,5月20号当天就发布了《菜籽脱粒网格使用指南》,还把李晓芸这小发明正儿八经列入了“小发明大作为”技术扶持清单,准备向更多农户推广。 这事儿,自然也逃不过农业专家的眼睛。中国农业大学的张立伟教授就说了,李晓芸这法子,简直是“适宜技术”理论的完美演示。啥叫“适宜技术”?就是用些便宜、好找的工业品,巧妙解决农业生产里的难题,既保留了传统农活的便捷,又嫁接了现代工业的效率。 算笔账就更清楚了:一张防坠网大约180块钱,能用上至少5个油菜季;比起几千上万的电动脱粒机,能耗能省下92%;要是跟老法子人工筛比,时间成本更是能降83%。这笔账,农民兄弟姐妹们心里亮堂着呢。 其实,李晓芸这事儿,在安徽农村不算独一份。尤其是在皖北,像她这样的“农创客”正悄悄改变着乡村的模样。就拿亳州市来说,光2024年一年,登记在册的农业生产相关“微创新”就有1372项,而且八成五都是有活力的80后、90后年轻人捣鼓出来的。 从能看天自动收放的智能晾晒架,到既能防鸟又不污染环境的可降解防鸟网,这些看着不起眼的小改进,正一点点给延续千年的农耕方式注入新活力。 夕阳下,防坠网的影子在刚收割完油菜的麦茬地上拉得老长,映着王秀兰脸上那份踏实又开心的笑。李晓芸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幕,配了句“老手艺遇上新智慧”,一下子就获得了超过860万个赞。 就像安徽省乡村振兴研究院一份报告里说的:“当老祖宗传下来的‘连枷’与现代工业生产的防坠网在田间地头不期而遇,它们碰撞出的不仅是一场效率的革命,更是一段充满温情的代际传承与理解的美好注脚。”
[太阳]“劳动人民的智慧!”5月20日报道,安徽一女子帮妈妈打菜籽,觉得又麻烦又
奥斯卡斯柯
2025-05-21 18:53:10
0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