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秋,知青王建全因招工要去体检,他喊上女知青杜玉娟:“姐,我都要走了,你

墟史往事 2025-05-20 17:13:56

1977年秋,知青王建全因招工要去体检,他喊上女知青杜玉娟:“姐,我都要走了,你陪我去呗?”知青点就剩他们两人,杜玉娟就满口答应:“好!”谁知到了医院,杜玉娟才看见表上写着她的名字!   杜玉娟看着身旁的王建全,她的心中满是感动,杜玉娟问王建全:“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你怎么办?”

王建全有些羞涩的挠了挠头:“这次好不容易不看成分了,你等了这么久,这个名额应该是你的,我没事,我可以再等等的。”   1969年的一个春日,18岁的杜玉娟踏上了从天津到河北省旺村公社四岳大队的列车。   她将在这里进行为期几年的知青插队生活。杜玉娟深感委屈,但不得不面对现实,接受这个安排,并在四岳大队开始了她的插队生活。   起初,杜玉娟对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感到极不适应。她从小家境优渥,不谙世事,对农村插队生活一窍不通,但是她偏偏被派到了一个条件极为艰苦的大队。

她的双手因为辛勤的劳作而起了厚厚的茧子,皮肤也因在阳光下曝晒而变得黝黑。

在这样的环境下,杜玉娟时常在深夜偷偷地流泪。她怀念天津的家,怀念那些青葱岁月,怀念过去的舒适生活。

尽管生活非常艰辛和困苦,她也逐渐学会了坚强和适应,努力去融入新的环境,学会了耐心和坚持。 七八年的插队生活在一转眼之间过去,已是1976年的秋天。   这些年来,她看着同样来自天津的知青陆续因较好的家庭背景招工回城,唯独她因成分原因,屡次申请招工却未果。最终,她成了四岳大队最后一个“钉子户”。   不久后,因为这里只剩下她一个女生,于是杜玉娟被调往次花二队,在这里,她并不会感到孤单。

因为有三个志同道合、怀揣梦想的知青陪伴在她身边。这三位知青与她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被时代洪流带到这片乡野的天津人。   当杜玉娟踏入这片新的土地时,三位知青十分热情欢迎了她的到来。为了表示欢迎,他们甚至不惜宰杀了一只珍贵的大公鸡。   这三位知青中,有一个女生叫张英楠,和杜玉娟同岁,她因为挑剔而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单位,所以才留在这里。   另外两位知青是男生,年长的是杨继东,比杜玉娟大一岁。他前几年一直在公社担任文书工作,后来由于未能转正,被退回了大队。   年纪最小的知青叫王建全,他是一个特别善良的人。之前本可以回城,但他却将名额让给了别人。后来虽然再次有招工名额,但是不好争取,因此也留了下来。   王建全从不怕辛苦,总是乐意地承担重活,比如水挑来挑去,推磨,从不让杜玉娟和张英楠去做这些繁重的工作。   每当他看到杜玉娟和张英楠在洗衣服时,王建全总是将水桶挑得满满当当,然后再挑来两桶水放在洗衣服的地方。   这种细心和关心让杜玉娟倍感感动,她非常感激这位朋友。   王建全也常常照顾新来的杜玉娟,无论有什么活都抢着干,杜玉娟有时候很不好意,便说她自己可以的,可是王建全却说:“你是我姐,不帮你干帮谁干。”   这话让杜玉娟忍不住笑了起来,虽然王建全并不是她的亲弟弟,但他的关心和照顾使他们之间如同亲兄妹一般,杜玉娟也在心里暗暗发誓以后要对王建全很好。   不久后,次花大队再次迎来了一次招工机会。这次的工作单位还算不错,队长首先询问了张英楠,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迅速办理了相关手续,然后就前往城市工作。   杨继东之后也因工作的调动离开了这里,这使得知青点只剩下了杜玉娟和王建全两人。

1977年秋天,随着新一轮的招工名额出现,由大队内部协商分配。杜玉娟本以为这次的机会应该属于年资更老、表现更出色的王建全。   毕竟他在大队的表现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而她作为新转来的"外人"在这里的时间不长,因此她也没有挣这个机会。然而,情况的发展出乎她的意料。   令杜玉娟感到意外的是,王建全私下悄悄主动找到大队书记,请求将自己的名额让给杜玉娟,并且让大队保守这个秘密。   在去县城体检的那一天,他邀请杜玉娟陪同前往,两人一路说笑着来到了卫生院。然而,当杜玉娟看到体检表格时,她大吃一惊,表格上竟然写的是她的名字!   这个举动让杜玉娟十分感动和惊喜,她成功通过了体检,获得了前往天津的机会,而王建全则留在了乡下。分别的那一天,王建全送给杜玉娟一个精美的茶壶作为礼物。   一年多后,杜玉娟在老城街头偶遇王建全,重逢的喜悦让两个人激动不已。   原来高考恢复后,王建全一直在准备高考,他顺利考上了天津的大学,自然而然的就回到了城里,这次相遇让他们更加珍惜彼此,两个人正式诉说了自己的心意,走在了一起。

0 阅读:57

猜你喜欢

墟史往事

墟史往事

人间只道黄金贵,不问天公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