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生有20多个儿子,为何他的儿子成材率很高,有好几位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不是遗传基因好,主要还是他教育的到位。 咱们今天不说什么"龙生龙凤生凤"的老话,单说曹操带孩子的门道,这里头藏着不少值得琢磨的东西。 先说曹操教育孩子最大的特点——因材施教,他家几个出名的儿子,各自发展的方向都不一样。 曹丕后来当了皇帝,曹植成了大文豪,曹彰是战场猛将,还有个早夭的曹冲是出了名的神童。 这要搁普通人家,早逼着孩子都去考功名了,可曹操不这么干,他建铜雀台那会儿,让儿子们当场写文章表志向。 别人都绞尽脑汁写诗作赋,轮到曹彰直接撂实话:"我就想当个带兵打仗的将军!"要换成别家父亲,早骂儿子没出息了,曹操倒好,非但不生气还鼓励他往武道上发展。 说到培养方法,曹操讲究"在事儿上练",曹冲十三岁那年,仓库管理员捅了篓子——曹操的宝贝马鞍让老鼠啃了。 按军法这可是要掉脑袋的,曹冲知道后没急着求情,先把自己衣服剪几个口子,假装成老鼠咬的。 等曹操看见儿子愁眉苦脸,问清缘由安慰说:"衣服被咬不算啥事"。这时候仓库管理员才来请罪,曹操一看这情形,自然就顺水推舟免了处罚,这招看似耍小聪明,实则教孩子遇事要动脑子找解决办法。 对待儿子们的毛病,曹操可不会惯着,曹彰带兵打乌桓前,曹操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训话:"在家我是你爹,出门我就是主公,犯了军法照样治罪!"这话说得明白,上战场就得按规矩来。 后来曹彰真把仗打赢了,曹操又当着众人面夸他像霍去病,这一打一拉的手法,既立了规矩又给了面子,比光打板子强多了。 说到教育环境,曹操给孩子配的老师都是当世大儒,曹丕七岁学射箭,十岁跟着老爹上战场,平时还要读《诗经》、《论语》。 曹植更不用说了,从小在文人堆里打转,十几岁就能跟老爹对诗,就连武将出身的曹彰,书房里也摆着《孙子兵法》,这种文武双全的培养模式,搁现在看都不过时。 咱们再说说曹操怎么处理儿子们的关系,曹丕和曹植争储那会儿,当爹的心里门儿清。 他既让曹植在铜雀台大出风头,又让曹丕负责重要军务,表面看着摇摆不定,实则让两个儿子都攒着劲表现。 后来曹丕继位,治国手段明显带着老爹的影子,要说这招棋走得妙,既避免兄弟相残,又让继承人得到充分锻炼。 要说曹操教育最成功的地方,还是教孩子懂得民间疾苦,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可少有人注意这事发生在战争年代。 当时北方缺粮,曹操让儿子们跟着运粮队下乡,亲眼看看老百姓怎么过日子,后来曹丕当政搞屯田制,曹植写诗反映民间疾苦,这些作为要说没受老爹影响,那是不可能的。 有件事特别能说明问题,曹操有个儿子叫曹衮,生性胆小怕事,要搁别人家可能就放弃了,曹操偏不。他专门派这个儿子去管理书籍,后来曹衮整理出二十多部古籍,成了有名的学者。 这教给我们一个理:没有不成器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最后得说说曹操教育的底线问题,他再怎么宠爱曹冲,也没给这儿子特殊待遇。 曹冲病重那会儿,曹操正在前线打仗,硬是没回来见最后一面,后来他哭着说:"这是我的不幸,却是国家的大幸。"这话听着绝情,实则教其他儿子们明白:在天下大事面前,个人情感得往后靠。 看这些往事就能明白,曹操家孩子出息不是偶然,当爹的既给方向又给空间,既讲规矩又懂变通,既重学识又练实务。 这种教育理念,别说在三国时期,就是放到现在也够家长们学半辈子的,所以说,培养孩子光靠血脉传承远远不够,关键还得看当爹的怎么用心教。 信息来源: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后汉书·孝献帝纪》 吕思勉《三国史话》
曹操一生有20多个儿子,为何他的儿子成材率很高,有好几位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不是
历史档案揭秘
2025-05-19 11:32:58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