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武汉小摊贩2年捡到2个女婴。为了抚养她们长大成材,他做3份活,终生未娶。不料,当小女儿考上大学时,她的亲生父母来认亲了。可小女儿说道:“我的父亲只有一个,他叫杨申林。” 着年5月的武汉工人村五街菜市场,42岁的汉子杨申林在收摊时听见垃圾桶传来微弱哭声。 掀开盖板,襁褓里的女婴脸蛋发紫,旁边纸条写着生辰,这孩子刚满月就被遗弃。 这个靠卖菜维生的单身汉没多想,抱起孩子就往租住的小屋跑。 老杨的住处连张正经床铺都没有,水泥地上铺着稻草垫子。 他翻出积灰的搪瓷缸,兑了半缸白糖水,用筷子头蘸着喂进婴儿嘴里。 街坊们劝他送去福利院,可看着吃饱后冲他咧嘴笑的小脸,这个糙汉子心里像被棉花塞满了。 他给女婴取名大静,托人捎信让老家父亲过来搭把手。 菜市场里多出个带娃卖菜的汉子,成了街谈巷议的新鲜事。 老杨的板车从此挂上布帘子,秤盘旁边总放着奶瓶。 1994年9月,同样地方又出现个七个月大的弃婴,这次纸条上的生辰墨迹还没干透。 派出所查了半个月无果,老杨咬咬牙在板车上加了个竹筐,从此武汉街头多了辆载着两个奶娃娃的三轮车。 为养活两张小嘴,老杨天不亮就去汉正街批菜,晌午蹬车到江汉路摆摊,夜里还要去码头卸货。 有回下暴雨,他怕孩子淋着,把雨衣全盖在竹筐上,自己发着高烧硬撑了三天。 街口修自行车的老张头看不过去,送了件军大衣让他夜里裹着孩子睡觉。 日子在奶瓶和尿布间打转,转眼大静要上小学了。 老杨蹲在硚口区民工子弟学校门口,捏着皱巴巴的户口本跟校长说情。 教导主任记得清楚:"那天下着雪粒子,老杨棉袄补丁摞补丁,可给孩子买的书包文具全是商场里最贵的。" 学校破例免了借读费,条件是老杨得帮着修整操场。 2008年汶川地震那会儿,大静捧着存钱罐要捐款。老杨没吱声,第二天多接了三个钟头的搬运活。 班主任后来在讲台上念到杨大静名字时,200块的捐款数额让全班都愣了,那会儿民工子弟的午餐补助才两块五一顿。 小静高考前查出先天性心脏病,老杨瞒着闺女卖了老家宅基地。 手术那天,主治医生看见缴费单上歪歪扭扭的签名,特意调出监控:这个背已经佝偻的男人在走廊长椅上,就着白开水啃了三天馒头。 后来医院给减免了部分费用,护士长私下说:"从没见过这么轴的父亲,换药时盯着仪器眼睛都不眨。" 通知书来的那天,老杨蹲在出租屋门口抽了半包红金龙。 大静的武汉大学录取书和小静的军校体检单并排摆在板凳上,他反反复复摸了十几遍。 街坊送来鞭炮,他死活不让放:"别吵着隔壁吴奶奶睡觉。" 其实大伙儿都知道,他是怕惊着两个在屋里哭成泪人的闺女。 亲生父母找来那天,老杨正在菜场给人称萝卜。 穿西装的男人递上名片,说在光谷开了家科技公司。 小静从军校请假回来,把DNA报告拍在桌上:"28年前你们扔我像扔白菜帮子,现在想捡现成的?" 她指着墙上贴满"三好学生"的奖状,"这些年的家长会,可都是我爸请了假来开的。" 社区给老杨申报"感动江城人物"时,工作人员在他家柜底翻出个铁盒子。 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两个女儿的乳牙、第一次戴红领巾的照片、每学期的成绩单。 还有张泛黄的纸,上面是歪歪扭扭的铅笔字:"今天爸又去扛水泥了,我要考第一名。"而那是大静小学三年级的日记。 如今工人村菜市场拆了,但老杨常推着轮椅上的父亲来转悠。 两个闺女一个成了工程师,一个当上军医,凑钱给他买了套带电梯的小两居。 街坊们打趣他现在享清福,他总摆摆手:"俩丫头非让我每天喝牛奶,说要把以前的营养补回来。" 阳光照在他胸前的军功章上,那是小静立功后特意给他换的仿制品。 信息来源: 武汉市档案馆《1992-2012年市民善行记录》 《长江日报》2015年3月15日刊《菜场里的父亲》 湖北省军区政治部编《军属模范案例汇编(2018版)》
1992年,一个武汉小摊贩捡到2个女婴。他终生未娶,靠着卖煎饼、做小工,省吃俭用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