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斯承认中美差距:人家中国那才叫创新,才叫发展。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发电量大约是美国的三倍,那才叫创新,才叫发展。万斯表示,发电量是下一波创新浪潮的关键要素。 美国副总统万斯最近在记者会上说了句大实话:“中国的发电量是美国的三倍,那才叫创新,才叫发展。”这话听起来有点刺耳,但确实戳中了要害。现在大国之间的较量,早就不是单纯比航母导弹了,而是看谁能给未来的科技革命提供足够的“血液”——电力。 啥叫发电量?往简单了说,这就是国家工业的“脉搏”。一个国家能发多少电,直接决定了它能支撑多大规模的工厂、数据中心和科研设备。就拿中国来说,去年发电量超过10万亿度,比美国、日本、德国三个国家加起来还多。这相当于每天给14亿人每人发6度电,剩下的还能出口给日本全国用。这种体量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能同时运转全球最多的生产线、最大的AI算力集群,甚至能给整个东南亚提供电力支援。 再看看美国,去年德州大停电冻死几十人的事儿还历历在目,到现在东西电网还是各过各的,连跨州输电都费劲。更关键的是,美国发电量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这就好比一个运动员,别人天天吃牛排喝牛奶,你只能啃窝头喝凉水,怎么跟人家拼耐力? 为啥说发电量是下一波创新的关键?看看AI就明白了。训练一个GPT-4得烧掉300万度电,相当于3万个家庭断一个月的电。全球AI每天消耗的电量,能照亮整个20世纪的纽约城。这还只是开始,随着自动驾驶、元宇宙这些技术铺开,电力需求还得翻倍。谁能提供便宜、稳定的电力,谁就能抢到AI时代的入场券。 中国在这方面的布局早就走在了前头。特高压技术能把电送到3000公里外不衰减,去年新增的电力装机相当于整个英国电网的规模。更厉害的是,中国掌握全球70%的锂电池产能,风电、光伏装机量超过全球总和。上周甘肃刚投运的光伏基地,一天的发电量够北京所有数据中心用三天。这种“风光储”的组合拳,让中国既能保证电力供应,又能把碳排放压下来。 再看美国,为了应付AI带来的电力缺口,特朗普最近居然宣布重启煤电厂,说要“让美国电力翻倍”。这就好比开着拖拉机追高铁,越追越远。中国这边已经在搞“东数西算”,把东部的算力需求和西部的绿电资源结合起来,宁夏的风电可以直接调度到深圳的AI服务器。这种全球独有的绿电-算力协同网络,正在让中国从“世界工厂”变成“世界能源大脑”。 有人可能会说,美国科技那么强,难道还追不上?可别忘了,电力不是一朝一夕能搞起来的。中国每年新增的电力装机相当于英国电网规模,而美国还在为修个输电线路扯皮。更关键的是,中国的电力结构正在快速升级,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已经达到35%,而且还在以每年新增3亿千瓦的速度扩张。这种势头,就像一辆加满油的跑车,而美国还在为换轮胎发愁。 万斯的话其实透露出一个残酷的现实:未来十年,AI的话语权可能就写在中国的电网调度表上。当中国的特高压把东南亚的水电、中东的光伏都接入全球能源互联网时,当甘肃的光伏基地能支撑整个京津冀的算力需求时,这场能源革命的胜负就已经很明显了。美国不是输在技术,而是输在基础设施的远见上。就像当年英国用铁路征服世界,中国正在用电力重新定义全球竞争的规则。
美国教授警告印度:美国憎恨中国,并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太成功
【10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