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像印度一样,让企业闻风丧胆。短短几年的时间,有超过3000家企业被迫关闭。本地企业发展迅速壮大,同时印度以独特的方式吸引外国企业投资,一面引进资金,一面又对外企实施收割策略。 印度吸引外资的手段实在高明,就拿它推出的“生产关联挂钩激励计划”来说,直接承诺给予半导体芯片制造企业最高50%的成本补贴,但这些优惠政策如同精心设计的陷阱,一旦外企入局,就会陷入印度政府设置的重重关卡。 以三星为例,其因被指控虚开增值税发票涉嫌骗补,不仅1.1亿美元补贴落空,还面临法律纠纷,这种先以优惠吸引、再以合规问题打压的套路,让众多外企苦不堪言。 再说印度的法律环境,更是堪称“外企的噩梦”,税务部门频繁以“偷税漏税”“洗钱”等名义对外企发起调查,且法律条文繁杂,存在“普遍性违法选择性执法”现象。 例如,小米在印度市占率第一后,连续遭遇税务调查和资产冻结,最终被迫裁员并缩减业务。印度法院处理商业纠纷的效率极低,平均需要近4年时间,是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倍。这种漫长的诉讼过程,不仅消耗企业大量资金,更严重打击了投资者信心。 高关税和本地采购要求进一步挤压外企生存空间,,印度对进口汽车、电子产品等征收高额关税,价格高于4万美元的进口汽车需缴纳100%的关税,导致特斯拉等企业暂缓在印建厂计划。 同时,印度要求外企提高本土化率,如起亚为满足要求,2023年本土化率目标被迫提升至85%,直接拉高了生产成本。这种“梯度税率”和本土化政策,表面上是鼓励本地制造,实则是对外企的变相掠夺。 印度本地企业在政策支持下迅速壮大,进一步挤压外企市场,信实集团、塔塔集团等本土巨头,通过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获得竞争优势。 例如,塔塔集团收购纬创资通在印工厂,成为印度第一家本土iPhone制造商,而外企在经历法律纠纷和成本压力后,往往被迫退出市场,留下的工厂和供应链则被印度本土企业接手,形成“收割”闭环。 此外,印度政府的行政效率低下和官僚腐败问题,也让外企苦不堪言,注册一家公司平均需要18天,申请建筑许可证需经历34道手续,耗时约110天。土地征用、环保审批等环节的拖延,进一步增加了外企的运营成本。 其中,万达集团就曾因无法解决当地土地所有者的权益声索问题,导致项目搁浅,前期投资打了水漂。 印度的“收割”策略并非偶然,而是其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莫迪政府推行的“自力更生”政策,本质上是通过牺牲外企利益来扶持本土产业。 这种短视的做法虽然短期内提升了本地企业竞争力,但从长远来看,却破坏了印度的国际形象,导致外资持续撤离,2022-23财年,印度外商直接投资下降16.3%,跨境并购减少92%,创下近十年首次负增长。 面对这种局面,印度政府虽试图通过政策调整吸引外资,但缺乏系统性改革,依然无法改变其“外企坟场”的形象。对于企业而言,投资印度需谨慎权衡风险,而印度若想真正融入全球产业链,就必须摒弃“收割”思维,建立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
美国教授警告印度:美国憎恨中国,并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太成功
【12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