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吉林大地主戴凤龄,过完60大寿。哪料,他却变卖所有家产,买了几百条枪,率全家57口人抗战。 这年秋的吉林敦化,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焦土味。 刚过完六十大寿的乡绅戴万龄站在自家大院门前,望着远处冒烟的村落,攥紧了手中的旱烟杆。 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原本过着富足安稳的日子,四百多垧良田养活着方圆几十里的乡亲,八十多间青砖大瓦房见证着戴家五代人的苦心经营。 可如今,日本人的铁蹄踏碎了这份安宁,因为就在三天前,隔壁村的老王家被鬼子烧得只剩半堵土墙,八岁的娃娃被刺刀挑死在门槛上。 戴万龄转身回屋,把六个儿子叫到祖宗牌位前。 香炉里的青烟袅袅升起,老爷子突然抡起拐杖砸碎了供桌上的青花瓷瓶:"咱老戴家从山东逃荒过来,靠的就是骨头硬!现在小鬼子骑到咱脖子上拉,是爷们的跟我抄家伙!" 这番话像火星子溅进油锅,大儿子戴克勤当场把祖传的象牙烟枪撅成两截,二儿子戴克俭抡起斧头劈了太师椅当柴火。 当天夜里,戴家三十多个青壮年摸黑把粮仓里的黄豆全倒进地窖,腾出地方藏枪支弹药。 戴家打鬼子的本钱,那可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硬气。 早年间防土匪,院里就养着百十号护院炮手,清一色德国造步枪。 戴万龄这回是真豁出去了,把祖产田契全换成银元,托人从哈尔滨弄来二十箱手榴弹。 村里猎户听说戴老爷要起事,扛着土枪猎叉来投奔的就有两百多号。 这支队伍刚拉起来就碰上硬仗,在镜泊湖边的"墙缝"伏击战里,戴家老三戴克志带着三十个神枪手趴在石头缝里,专打鬼子军官的铜纽扣,一仗下来缴获的东洋马就够装备个骑兵连。 可打仗终究是烧钱的营生,到1935年冬天,戴家连压箱底的貂皮大氅都换了糙米。 戴万龄的六儿媳挺着大肚子,把陪嫁的金镯子熔了打成子弹头。 最要命的是缺人,老戴家六个儿子接二连三折在战场上:老大在宁安城外被鬼子活活用烙铁烫掉指甲盖,疼得咬断舌头都没吭声;老五扮成货郎给山里送情报,脑壳被三八大盖掀掉半边;最小的老六戴克政才十九岁,带着半个排的弟兄跟鬼子拼刺刀,肠子流出来愣是系个死结继续冲。 1937年深秋,戴万龄带着三儿子回沙河沿筹粮。 这老汉精得很,专挑下雨天走山沟,鞋底绑着苞米叶子防打滑。 谁承想屯里出了叛徒,半夜里鬼子宪兵队把藏身的地窖围得铁桶似的。 老爷子被铁丝穿锁骨游街那天,三伏天突然飘起鹅毛雪。 沙河沿的老少爷们看得真切:戴万龄棉袍子渗着血,还扯着嗓子喊"小鬼子蹦跶不了几天"。 最后那帮人把他夹在烧红的铁板中间,浇上汽油点天灯。 屯东头的老孙头说,戴老爷的骂声在火堆里响了一袋烟工夫。 要说戴家的女人也不白给,二儿媳寇氏裹着小脚,能骑马打双枪,领着妯娌们给前线送干粮。 有回遇上鬼子搜查,她把情报塞进发髻,抱着吃奶的娃娃装疯卖傻,硬是从刺刀底下溜过去。 等1945年光复那阵,戴家老宅早成了野狗窝,活下来的就剩个七叔公和俩寡妇,还有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小孙子。 这小崽子后来参军,在朝鲜战场又立了三等功。 这些年敦化城东立起块抗日英烈碑,戴家八口人的名字刻得明明白白。 清明节总有外地牌照的小轿车停在碑前,后备箱里装着山东大枣、吉林人参。 上了年纪的村民说,这是戴家散落在各地的后人回来祭祖。 沙河沿的老人们至今记得戴万龄那句话:"咱庄稼把式别的没有,就剩把硬骨头!" 这话在长白山的林涛里响了八十多年,比花岗岩碑文还瓷实。 信息来源: 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东北抗日联军英烈名录》 敦化市党史研究室《沙河沿戴氏家族抗日纪实》 民政部《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1931年,吉林大地主戴凤龄,过完60大寿。哪料,他却变卖所有家产,买了几百条枪
提莫说热点
2025-05-19 10:06: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