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洞房之夜,郭沫若见发妻太丑,拒绝同房。就在他转身要走时,发妻拉住他苦苦哀求:给我个娃吧!郭沫若瞟了新娘一眼,依旧转身离开。 “算起来,他已经30年没回来了......”张琼华坐在老宅的藤椅上,摸了摸陪嫁的红木箱子。箱角的铜锁早生了锈,可打开来,里面的东西还跟当年一样:褪色的红盖头、郭沫若年轻时写的诗,还有几封从未寄出去的信。 1912那年,张琼华才20 岁,穿着崭新的红嫁衣。媒婆说郭家少爷一表人才,十六岁就考上了新式学堂。爹娘笑得合不拢嘴,说这是八辈子修来的福气。可张琼华对着铜镜,摸了摸自己宽宽的脸盘、单眼皮,心里直打鼓。 房门被推开了,张琼华攥着帕子,听见脚步声越来越近。盖头被猛地掀开,她对上了一双失望透顶的眼睛。只见郭沫若穿着笔挺的长衫,皱着眉头往后退了半步,就像看见什么脏东西似的。 “你……你怎么长成这样?”他声音里全是嫌弃。张琼华慌得低下头,镜子里映出她的模样,因为紧张额头还沁着汗。张琼华知道自己不算好看,可从没想过会被人当面说得这么难听。 郭沫若转身就走,说去书房睡。张琼华在这一刻,心里也不知哪来的勇气,伸手死死拽住他的衣角:“让我生个娃吧!”话一出口,脸烧得通红。在那个落后的年代,女人要是没个孩子,一辈子都抬不起头。 郭沫若回头瞟了她一眼,冷淡的要命。他用力一甩袖子,就把门重重带上了。 第二天早上,婆婆拉着张琼华的手直叹气:“沫若不懂事,你别往心里去。”可张琼华知道,郭家上下都在背后议论,说新媳妇把少爷吓跑了。说好的早生贵子,原来都是笑话。 郭沫若在家待了没几天就走了,说是去日本留学。临走前连正眼都没瞧自己的发妻,只留下一屋子的冷清。张琼华每天早起给公婆端茶倒水,帮着下人洗衣做饭,有时候听见外面有脚步声,心就猛地提起来,可每次都是空欢喜。 张琼华把郭母当成亲娘伺候。她生病时整夜守在床边,喂药擦身;她想吃家乡菜,张琼华跑遍半个城去买食材。郭母拉着儿媳的手哭:“苦了你这孩子。”可是再怎么孝顺,也换不来丈夫多看张琼华一眼。 1939 年,郭沫若突然回来了。二十几年不见,他穿着笔挺的西装,身边还跟着个漂亮的女人和几个孩子。那是他在日报社认识的姑娘,名叫于立群。 张琼华端着茶碗的手不停地抖,滚烫的茶水洒在手上也不觉得疼。于立群走过来时,张琼华看见她没裹脚的脚,穿着皮鞋,白白净净的。那一刻,张琼华突然觉得自己像个笑话,守了二十多年的空房,换来的不过是一句“这些年你辛苦了”。 郭沫若在家待了没多久又走了,张琼华还是每天早起晚睡,照顾郭母直到她去世。她始终守着老宅,守着满院子的回忆,却总觉得日子空落落的。 也有人劝张琼华改嫁,她只是摇头。不是不想,是不敢。嫁出去了,别人会说她克夫;留在郭家,好歹还有个名分。她把郭沫若的照片摆在堂屋,就算他不认这个妻子,张琼华心里却总记得,自己是八抬大轿抬进郭家的。 那年红盖头下的张琼华,满心都是对好日子的盼头。谁能想到,一场婚礼,竟耗了她整整一辈子。 信息来源: 封面新闻|郭沫若和张琼华,谁才是旧礼制的牺牲者? 文|知又 编辑|汀洲侃史
1912年洞房之夜,郭沫若见发妻太丑,拒绝同房。就在他转身要走时,发妻拉住他苦苦
山河蕴含力量
2025-05-19 08:11: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