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新四军一名参谋带着两名伤员打游击,3个人只有一条枪,令人惊讶的是,仅用4年时间,这名参谋就将队伍扩充了百倍,壮大到800多人! 1941年的皖南山区,正值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战火纷飞,民不聊生。 就在这样一个人烟稀少、局势险恶的山地里,一支新四军的小队正悄悄地穿梭在密林之间。 队伍只有三人,却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打游击、寻找生路、重整旗鼓。 而这支队伍的带头人,正是后来被许多人称为“山中小彭总”的传奇人物,刘奎。 刘奎是江西人,出身贫苦家庭,从小机灵能干,早在红军长征路过江西时,他便投身革命,年纪虽小,却胆大心细。 由于作战中屡屡展现出超常的判断力与胆识,很快就被提拔为彭德怀麾下的一名参谋。 彭老总对他评价极高:“这小子脑子转得快,干事稳得住,是个好苗子。” 可是战场无常,在一次对国民党的突围战中,刘奎所在的小部队不幸被重重包围。 敌众我寡,战士们拼死奋战,终究寡不敌众,不得不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突围。 生死一线之间,刘奎带着两名受伤的战士,硬是从敌人重重火力中冲了出去。 他们三人一共只有一条老旧的步枪,逃入皖南深山后,粮尽水断,伤员呻吟。 在最艰难的那几天,他们靠采野菜、喝露水度日,彼此扶持,一步步挣扎着向有人烟的方向前进。 终于,在一个深山小村落外,他们遇见了放牛的孩子。 孩子见这几位“红军叔叔”衣衫褴褛却眼神坚定,赶紧跑回村子报信。 不久,整个村子都轰动了——红军回来了! 这消息在村里像火一样蔓延开来。许多年轻人、甚至是年纪大的老汉都主动要求参军。 有一次,几个村里的小伙子还偷偷摸进附近一支伪军的据点,趁夜偷袭,竟然端掉了整支小股部队,不仅缴获了不少枪支弹药,也极大地鼓舞了村民的士气。 原本三人一枪的小队,顿时壮大到了几十人,而且人人都有了武器。 刘奎意识到,这些农家子弟虽没受过正规训练,但个个有血性、讲义气,是天然的战士。 他立即组织训练、分配武器、安排岗位,短时间内让这支“山地小队”迅速具备了战斗力。 他带领队伍进行游击战,打冷枪、袭据点,步步为营,不断扩大影响。 但好景不长,这天伪军主力突然来袭,对方兵多将广,装备精良,意图一举剿灭刘奎的队伍。 面对突如其来的敌军压境,刘奎冷静指挥,让大部队迅速分批撤退。 而他自己则孤身一人,带着一弹挂手雷,在山林间边跑边炸,一路引诱敌人追击。 敌军一时摸不清状况,只得一路紧追。 刘奎将敌人引至一处悬崖边,眼见已经没有退路,他毫不犹豫地拉响手雷扔向伪军,自己则跳了下去。 敌军以为他已经自尽,便悻悻撤退,谁知刘奎命大,在跳崖后挂在了一棵半山腰的树上。 昏迷中的他被一位上山砍柴的老大爷发现,连忙叫来村民,七手八脚地把他救了上来。 伤愈后的刘奎,没有选择撤退,而是选择杀了回去。 他回到那个小村庄,再次集结队伍,重整军纪,并逐步深入皖南、赣东北一带活动。 他的队伍以灵活的战术、严明的纪律赢得了民心,所到之处,百姓纷纷支援,年轻人自愿参军。 每次战斗后,他们都能缴获武器、补充兵员。 队伍越打越大,从几十人到上百人,从一支山地游击队发展为整建制的武装力量。 几年下来,刘奎这支队伍不仅活跃在皖南各地,还数次配合新四军主力部队完成重要任务,甚至成功堵截过一次日伪运输线,为抗战前线送去了大批战利品和战略物资。 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刘奎的部队已经发展到800多人,装备齐全,训练有素,是一支能打硬仗、敢啃骨头的正规力量。 他本人也因战功卓著,被任命为某支地方武装的负责人,并受到新四军领导的高度评价。 刘奎常说:“我们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兵,打仗不是靠人多枪多,而是中国人不怕死的精神。” 信息来源:黄山先锋网——“打不死的刘奎”让敌人闻风丧胆
1941年,新四军副军长项英死在了自己人手里,人还在“蜜蜂洞”里藏着,仗没打,枪
【4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