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本周的关于小米汽车两起事件后订单量下降的报道,我第一时间就看到了。但是我觉得也不必过度解读。
首先,su7的高订单池的状态已经维持了够长的时间了。一般来说,头半年是现有品牌粉丝的购买力释放,一般品牌半年后就回归到新用户的购买周期了。从这个视角说来,作为这个价位运动造型的su7的高订单池状态持续了那么久,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其次,为什么很多人在一开始对su7的销量判断错误,核心在于这个类型的车型的总市场份额不大。
比如说丰田在中国的HEV销量也不少,但是没有品牌试图通过hev击败日系,而更多期待的是破圈(EV或phev)。因为hev在中国的政策与市场习惯的夹击下,市场总份额基本就卡在60-95W之间,而其中丰田和本田就占据了95%以上的市场。
su7所在的市场也是如此。但是su7不仅打破了这个领域的销量记录,而且还破圈吸引了其他领域的用户来关注。破圈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原来这个池子掏空了。那么这个池子的原有玩家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今年又是一个新品迭代很重要的年份,结合两起事故适度“去魅”后,又在往平衡的方向回了一点。
第三呢,就是这两起事件,小米汽车给的情绪价值不足。一直颇受好评的公关大师雷总的光环好像失灵了。给人的感觉就是小米只会打顺风局,不会打逆风局。所以大家的观望情绪就又高了。
而且我也感觉小米自己好像也习惯了这种被无限推高神化的位置,对于回到基本面开始正常宣发公关稳扎稳打有点不太会了,或者有点过度自我感动了。我个人的观点如此。
最后就是yu7待售,总体来说SUV更符合家用场景,而且也期待有更成熟的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