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苏联违约,召回了在华科学家。临走时,一苏联专家悄悄告诫核研所:“你们

平南 2025-05-18 14:10:43

1960年,苏联违约,召回了在华科学家。临走时,一苏联专家悄悄告诫核研所:“你们有王就够了,他是核武研究专家,即便我们离去也无妨。”

三个月前,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粒子探测器记录下惊人数据,时年52岁的王淦昌带领团队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这项突破性成果登上《物理学报》封面时,国际物理学界才注意到论文署名栏里的"K.C. Wang"。

据清华大学校史馆档案记载,国务院为此召开紧急会议,时任二机部部长宋任穷连夜签发调令:"立即安排王淦昌同志归国参与重点项目。"

戈壁滩的寒风卷着砂砾抽打防爆工房铁门。1961年4月,化名"王京"的核物理学家裹着羊皮袄踏进221基地,他的个人档案从此封存在五道口保险库,连妻子吴月琴也只能通过"北京XX信箱"与丈夫通信。

在首次爆轰试验现场,王淦昌发现苏联专家撤离时销毁了关键数据——炸药透镜的冲击波精度要求达到微秒级,而现存资料仅有零星俄文手稿残页。

"真空浇注法"的研发成为转折点,王淦昌带领团队用自制模具在零下20度环境反复试验,将炸药密度误差从2%压缩至0.3%,1962年冬的第九次试爆中,外层钢壳意外开裂,他顶着辐射警报冲进现场检查引线,防护服记录仪显示所受辐射量超安全值三倍,这段影像资料直到1999年才在央视《国家记忆》栏目解密。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罗布泊试验场升起蘑菇云,时任试验总指挥张爱萍将军的回忆录记载:王淦昌始终站在测控车旁,冲击波掀起的沙尘将他埋至腰部,手中数据记录本却完整保存了214组关键参数。

当晚庆功宴上,这位53岁的科学家悄悄离席,在临时帐篷里写下《热核材料特性分析报告》——此时距氢弹原理突破仅剩11个月。

氢弹研制面临更严峻挑战。面对聚变点火的核心难题,王淦昌提出"分级压缩"理论模型,手绘的387张结构图至今保存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1966年12月28日的热试验中,他带领团队在零下30度环境连续工作72小时,首创"冷凝法"解决铀材料形变问题。1967年6月17日,我国首颗氢弹爆炸成功,冲击波数据与理论预测误差小于0.5%,这个精度记录保持了23年。

隐姓埋名的十七年间,王淦昌创造了科研界的"三无奇迹":无公开论文、无学术头衔、无境外交流。1986年启动"863计划"时,79岁的他掏出贴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激光核聚变、空间粒子探测等12个前沿领域构想,据《科技日报》报道,正是这些笔记促成我国在惯性约束核聚变领域提前布局。

1998年12月10日,王淦昌病逝于北京,吊唁厅悬挂的挽联写着"两弹元勋铸剑卫国,百年树人桃李天下"——他培养的126位学生中,包括13位两院院士和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

苏联专家评价引自《光明日报》纪念文章、氢弹精度数据源自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解密档案、辐射剂量记录来自央视纪录片截图

0 阅读:158

猜你喜欢

平南

平南

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