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杨庆带着族人迁祖坟,刨开一层层泥土后,竟露出了一个麒麟把手的瓷盖,令围观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那年冬天成都简阳的寒风里,杨家十几口人踩着枯草来到祖坟地,天府国际机场的施工红线刚好划到这片山坡,杨庆作为家族里主事的,带着后生们要给祖宗们搬新家。 谁也没想到这场普通的迁坟,竟牵出一段藏了两百多年的往事。 锄头刚挖开杨友祥的坟头,有个眼尖的小伙子突然喊起来。 土层下面露出来个青瓷盖子,上头模模糊糊雕着个麒麟头。 围过来的人都不敢大喘气,杨庆蹲下来用手套擦了擦土,发现这是个半人高的大瓷罐子。 罐身上画着山水画,渔船上的人影、山坡上的亭子都跟活的一样,青花颜色发得正,釉面亮得能照见人影。 杨家老宅的樟木箱底压着本线装家谱,纸都黄得发脆了,杨友祥这名字在第七页上记着:雍正七年生人,二十岁拖家带口从广东惠州往四川闯,先是在仁寿县开杂货铺,后来在简阳落了脚,活到乾隆五十八年才过世,整整活了九十一岁。 按辈分排下来,这瓷罐传到杨庆手里,少说也过了十二代人。 消息跟长了腿似的,附近几个村的人都跑来看稀奇。 杨庆家院里挤得转不开身,有上了年纪的摸着罐子抹眼泪,说这是祖上积德显灵了。 杨庆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天没亮就给市里文物所打电话,电话那头接线的姑娘听说挖出古董,声音都高了八度。 文物所的人来得快,领头的是个戴眼镜的陈专家,刚进院门就看见二十多个杨家人围着瓷罐烧香磕头,青烟把半个院子都罩住了。 陈专家拿软尺量完尺寸直咂嘴——这罐子高65厘米,最粗的地方125厘米,搁在简阳地面上算是头一份。 他掏出放大镜贴着罐子转了三圈,说这是清朝中晚期民窑烧的精品,虽说没落款,但看这青花发色和画工,搁那时候也得值好几亩地的价钱。 有个毛头小子举着手机想拍照,被家里老人瞪得缩了脖子。 罐子里还装着老祖宗的骨头,按老规矩得先上供品再开坛。 杨庆拿木片子刮坛口的水泥封,刮了半天纹丝不动。 陈专家说这是老法子,用糯米浆拌石灰做的封口,别说虫子,就是泡在水里也坏不了。 迁坟那天太阳毒得很,殡葬师傅手上抹了菜籽油,带着胶皮手套把骨头一块块请出来。 杨庆原本想把罐子留在家里供着,可家里长辈说树大招风,最后咬咬牙捐给了文物所。 陈专家临走前给开了捐赠证书,说这罐子要放在恒温柜里,比埋在地底下还保险。 后来杨庆带着族人把新坟修得齐整,给杨友祥那块道光年间的老墓碑重新描了红漆。 那个轰动四乡的青花瓷罐,如今在博物馆玻璃柜里安了家,标签上写着"清代杨氏家族遗物",每天都有游客隔着玻璃看那上面的渔翁和亭子。 参考资料 华西都市报《村民迁祖坟时挖出青花瓷坛 疑为清代民窑》
2016年,杨庆带着族人迁祖坟,刨开一层层泥土后,竟露出了一个麒麟把手的瓷盖,令
历史档案揭秘
2025-05-18 10:58:3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