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3岁男孩竟从泥窝窝里抠出了“皇后之玺”,交给了陕西文物部门!没想到40年后,陕西博物馆的专家又找到了当年的男孩...... 那年9月的一个傍晚,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村的少年孔忠良像往常一样走在放学路上,这个13岁的农家孩子穿着打着补丁的粗布衣裳,书包里装着用报纸包着的课本。 离他家不远有条水渠,周边散落着不少被雨水冲刷出来的金属物件,孔忠良每天都会在这里捡些铁钉、铜钱补贴家用。 那天夕阳西下,渠边的淤泥里突然闪过一道白光,孔忠良蹲下身子扒开杂草,发现那是个半截埋在土里的物件。 他随手捡了根树枝,顺着边沿小心挖掘,挖出一块拇指大小的方形玉石,借着渠水洗净污泥,玉石表面显露出精细雕刻的老虎图案,底部还刻着四个弯弯曲曲的字。 村会计办公室的煤油灯下,孔祥发眯着眼睛端详儿子带回来的物件。 这位当过民兵队长的庄稼汉虽然不识字,但知道陵区附近常有文物出土。 第二天天没亮,他就揣着布包挤上开往西安的长途汽车,省博物馆的专家们见到这块羊脂白玉时,手都激动得发抖——玉质纯净如凝脂,螭虎钮的每根虎须都清晰可见,印面四个篆字正是"皇后之玺"。 专家们连夜翻查资料,在《汉宫旧仪》里找到关键记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这方玉玺的形制、材质完全吻合汉代规制。 更让人兴奋的是出土地点,距离汉高祖刘邦与吕后合葬的长陵仅一公里。有人当场拍板:"这八成是吕后的印!" 消息传到北京,文化部门专门派来工作组,经过三个月考证,基本确认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皇后印玺。 但关于主人身份始终存在争议: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王研究员认为螭虎造型更接近文景时期风格;咸阳考古队的秦队长则坚持长陵周边出土必属吕后。 这场学术争论持续了二十多年,直到湖南虎溪山汉墓出土"吴阳"玉印,才通过比对纹饰确认了西汉初年的工艺特征。 这方玉玺的现世惊动了特殊年代的风云人物,1974年夏天,某位高层领导在参观博物馆时突然发问:"吕后的玉玺怎么不在展柜里?" 吓得工作人员连夜将文物转移,直到四年后尘埃落定,这方历经劫波的玉玺才重回陕西,成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2008年深秋,已经头发花白的孔忠良收到份大红请柬,陕西历史博物馆新建展厅落成,专门邀请他参加开馆仪式。 在聚光灯环绕的玻璃展柜前,老人望着自己半世纪前从泥巴里抠出来的物件,听见讲解员对游客说:"这就是改写中国印章史的国宝..." 他的手微微颤抖,想起父亲当年说的话:"庄稼人讲个实在,地里的东西就该归国家。" 如今这方玉玺安静地躺在恒温展柜里,2.8厘米见方的身躯承载着两千年的风云变幻。 和田白玉在射灯下泛着温润的光,螭虎钮上的云纹仿佛还在流动,四个篆字"皇后之玺"笔锋如刀,向每个驻足的人讲述着那个改变少年命运的黄昏。 参考资料 《皇后之玺:泥窝窝里抠出的国宝》 新华网
1968年,13岁男孩竟从泥窝窝里抠出了“皇后之玺”,交给了陕西文物部门!没想到
星河征途远
2025-05-18 10:46:25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