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重病的浙江副省长冯白驹写了一封求救信,伟人读后,立即派人喊来广州军区

牧童的娱论 2025-05-18 07:20:13

1971年,重病的浙江副省长冯白驹写了一封求救信,伟人读后,立即派人喊来广州军区丁司令,问:"你认不认识冯白驹?"丁司令答:"知道,只是不熟悉。"伟人讲:"派专机接他,去你们广州军区好不好?"   在杭州的病榻上,冯白驹正经受着肺癌晚期带来的巨大痛苦。   癌细胞侵蚀着他的身体,疼痛如潮水般一波接一波地袭来,使他夜不能寐、食不下咽。   可即便生命已近黄昏,他的目光依旧坚毅,内心依旧清明。   他并未被病魔击垮,而是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展现出了一位共产党人钢铁般的意志和对信仰的执着。   此时此刻,冯白驹的思绪不时飘回往昔的岁月,他回忆起那漫长又艰辛的革命征程。   自己年轻时在海南岛组织群众、创建琼崖革命根据地的峥嵘岁月。   那片深山密林、那片椰风海韵的土地,早已融入他的血脉。   他想起了母瑞山,想起了那里的丛林哨所和地下交通站,想起了与敌人周旋的日日夜夜。   他深知,那是无数同志流血牺牲换来的红色根据地,是他一生中最引以为傲的战斗历程。   病榻旁的抽屉里,他珍藏着几件物品:一枚陈旧却熠熠生辉的苏维埃徽章,一张已经有些泛黄的渡海战役布防图,还有一封泛着岁月痕迹的手写信。   这些物件虽不值钱,却是他精神世界的瑰宝。   他常常反复抚摸那枚徽章,仿佛能听见当年誓师时的号角声和战士们铿锵的步伐。   这些革命记忆,构成了他生命的底色,也支撑着他走过人生的每一个坎坷与低谷。   冯白驹没有忘记自己的妻子,在艰苦斗争年代,她不仅是他的伴侣,更是他的战友。   他还记得妻子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掩护他转移,为了他的安全不惜忍辱负重。   她曾在敌人眼皮底下,为他传送情报、筹措物资,她的坚韧、勇敢和无怨无悔,是他革命生涯中最温暖、最坚固的依靠。   在冯白驹的记忆中,他们共同经历的那些年,是血与火锤炼出的真情,也是患难与共铸成的信念。   可是革命之路从不平坦,在那段特殊时期,他也曾被冤枉、被批斗,蒙受了不该承受的羞辱和苦难。   但冯白驹始终没有放弃对党、对人民的信念。   他相信历史会还他一个公道,人民会铭记真正的英雄。   他以沉默和坚忍承受一切,把个人的苦难压在心底,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前。   在那些最黑暗的日子里,他始终没有动摇信仰,没有一句怨言,他说:“我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也无愧于这片土地。”   尽管肺癌晚期已让他无法正常行走,冯白驹却仍执意要北上北京。   他说:“我要再见见老同志。”劝说无效,他硬是靠意志支撑着前行。   医生与亲属再三劝阻,他却淡然一笑:“人终归要走,但不能没有交代。”   在赴京途中,他的身体愈加虚弱,每一段铁路、每一处站台,都唤起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他望着窗外迅疾后退的风景,低声自语:“这片土地,是我们流血打下来的。”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念念不忘母瑞山,念念不忘那片养育和考验过他的土地。   他反复提起那里的战友,那里的百姓,那些曾并肩作战、如今早已长眠地下的同志。   他喃喃说道:“母瑞山的苦,是我们整个革命的缩影。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必须传承。”   他还提到橡胶园,那是他晚年亲手推动的海南经济建设成果之一。   他关心那里的生产进展,关心工人们的生活状况,他知道,建设社会主义新海南,是自己一生使命的延续。   冯白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人民奋斗的一生。   即使在生命垂危之际,他依然心怀人民、胸系国家,他没有高官厚禄的奢望,没有私产豪宅的留恋,有的只是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和对理想的执着坚守。   他以无声的行动告诉后来人:什么叫信仰,什么叫忠诚,什么叫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   今天,当我们回望这位老一辈革命家的晚年,依然能从他的目光中,读出不灭的信仰火焰,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   冯白驹走了,但他的精神永存,他是海南人民心中的“永不熄灭的红灯”,是中华民族奋进路上不可磨灭的火种。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冯白驹

0 阅读:0
牧童的娱论

牧童的娱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