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的一次会议上,林徽因指着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鼻子骂:“我林氏满门忠烈,你算个什么东西?”这一声怒吼,犹如一道惊雷,在会议室内炸开,那么,一向温和的林徽因,为什么如此愤怒? 林徽因是谁?她不是一般的才女。她是建筑学家、诗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绕不过的名字。早年留学美国,学的是建筑设计,后来跟梁思成一起跑遍大半个中国,研究古建筑。那时候条件苦,交通不便,她身体也不好,可她硬是凭着一股劲儿,把中国古建筑的精髓一点点记下来。她不光是学者,更是个有情怀的人,对古建筑的热爱,简直到了骨子里。她常说,这些老房子、老城墙,是中国文化的根,不能随便丢。 反过来看,她的家世也不简单。林氏家族在清末民初颇有声望,出了不少忠义之士。她这话里提到的“满门忠烈”,不是随便说的,是真有底气。她自己呢,虽然是个文人,但性格里也有股刚烈劲儿,尤其在原则问题上,绝不退让。 吴晗呢,当时是北京市副市长,管着城市建设这一摊子事儿。他是历史学家出身,研究明史很有一套,但到了行政岗位上,想法就变了。50年代初,北京正忙着从旧都变成新中国的首都,吴晗觉得,要现代化,就得大刀阔斧地改。他主张拆掉一些老城墙、古建筑,修路、建工厂,让城市跟上时代步伐。这思路在当时不算稀奇,毕竟新中国刚成立,大家都憋着劲儿想往前冲。 不过,吴晗这人做事有点一根筋。他学问做得好,可行政上没那么圆滑。他推的政策,出发点是发展,但眼里只有蓝图,没太多文化保护的念头。这就跟林徽因的理念撞了个正着。 1953年,北京的城市规划成了大热点。新政府想把北京打造成现代化城市,可老北京是什么样?四合院、城墙、胡同,满满的历史味儿。要现代化,就得拆;要保文化,就得留。这俩目标天生不对付。当时有个具体方案,涉及到拆除北京的部分城墙和古建筑,林徽因听到后坐不住了。她觉得,这不是拆几堵墙的事儿,是在毁中国文化的命根子。 吴晗呢,作为负责官员,态度很明确:拆是为了发展,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他在会上推他的规划,林徽因直接就急了。她不是反对发展,而是觉得吴晗这种拆法太草率,完全没考虑历史价值。她憋了一肚子火,觉得这人不光不懂建筑,还没文化底蕴,连带着对她家族的骄傲也给点着了。 林徽因为啥这么生气?不光是因为古建筑被拆。她是真把这些老东西当成中国人的魂儿。那时候,国家的日子不好过,刚打完仗,又要搞建设,大家都想着往前看。可她不一样,她既往前看,也往后看。她知道,文化这东西一旦没了,再多的高楼大厦也填不回来。她怒斥吴晗,其实是怒整个时代对历史的那股轻视劲儿。 再说,她和吴晗的矛盾也不是一天两天攒出来的。之前就有过争论,林徽因一直觉得吴晗这种“新派”官员,太急功近利。她是搞建筑的,讲究慢工出细活;吴晗是搞行政的,追求快刀斩乱麻。俩人根本聊不到一块儿去。这次会上,她终于忍不住了,把积怨全爆发出来。 还有一点,她提到“林氏满门忠烈”,这话听着像吵架时的气话,其实也透着她的自尊。她不是随便骂人,她觉得自己代表的不光是她自己,还有家族的荣誉,甚至是整个文化传承的责任。吴晗在她眼里,成了那种只顾眼前、不管后路的典型,她咽不下这口气。 林徽因这一嗓子吼出去,会场啥反应咱不知道,但肯定没人敢接茬儿。她虽然没挡住所有拆迁,可她的态度让不少人开始反思。之后,北京的规划多少收了点,保留了一些古建筑,比如天坛、故宫这些大IP没动。不过,像城墙、牌楼这种,还是拆了不少。吴晗呢,继续干他的副市长,后来也没啥大变化,但他跟林徽因这梁子算是结下了。 这事儿传出去,林徽因的名声更响了。大家觉得她有骨气,敢跟当官的硬刚。她的坚持,也给后来的古建筑保护埋了种子。60年代,梁思成和她的一些学生接着干这事儿,多少留住了点老东西。 1953年是个啥时候?新中国刚建国四年,全国上下都在搞建设。那会儿的人,眼里只有未来,觉得老东西是包袱。林徽因这种想法,在当时有点另类。她不是不爱国,她也想国家强,可她觉得,强不强,不能光看钢筋水泥,还得看文化底子。吴晗呢,代表的是主流想法:发展第一,别的靠边站。这俩人撞一块儿,其实是两种思路的硬碰硬。 再往大了说,这不光是林徽因和吴晗的事儿。那几年,全国各地都在拆老城建新城,多少古迹没了影儿。林徽因的愤怒,其实是替所有被拆掉的历史喊冤。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背后是那帮舍不得老东西的文化人。
1953年的一次会议上,林徽因指着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鼻子骂:“我林氏满门忠烈,
文山聊武器
2025-05-18 00:21: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