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岸边的英国少女们掀开了自己的裙子,露出特制的内裤,内裤上面赫然写着“Invincible(无敌)”的字样,他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她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迎接着凯旋归来的英国舰队。 那年,玛丽19岁,是朴茨茅斯一家小商店的店员。她的父亲曾是皇家海军的水兵,家里常听他讲起海上生活的故事。从小,玛丽就对港口的舰船充满好奇,海军在她心里是国家的骄傲。她的几个朋友,苏珊、艾米和莉莉,也都是普通女孩,有的打工,有的读书,平时喜欢聚在一起聊音乐和衣服。 1982年,福克兰群岛战争爆发,英国和阿根廷为这片南大西洋的岛屿开战。玛丽的表哥就在HMS Invincible号航母上服役,家里人天天提心吊胆。战争持续了74天,直到6月阿根廷投降,英国胜利的消息传来,玛丽和朋友们才放下心。得知舰队9月要回港,她们想做点特别的事,表达对海军的支持。 玛丽提议在内裤上绣“Invincible”字样,在码头展示给水手们看。朋友们起初觉得这想法太疯,但都被她的热情带动。她们用红布和白线手工缝制,花了好几个晚上准备。这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一群女孩想用自己的方式说声“谢谢”。 福克兰群岛战争是1982年的大事。4月,阿根廷占领了福克兰群岛,英国马上派兵反击。这场仗打了两个多月,英国靠海军和空军的配合赢了。HMS Invincible号是主力航母之一,载着战斗机和直升机,立了大功。9月17日,它和其他舰船回到朴茨茅斯港,全国上下都为胜利高兴。 那时候,英国正经历经济低谷,失业率高,社会气氛沉闷。战争的胜利让大家有了信心,海军成了民族自豪感的象征。朴茨茅斯作为海军重镇,更是热闹非凡。码头上挤满了人,有家属等着接水手,也有普通市民想看看英雄归来的场面。玛丽她们的举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9月17日,玛丽和朋友们早早来到码头。她们穿着自己挑的裙子,里面是特制内裤,站在人群前排等着。舰队一靠岸,气氛就炸了,国旗挥得满天都是,大家都在欢呼。就在这时候,玛丽她们掀起裙子,露出写着“Invincible”的内裤。 这一幕没持续多久,但立刻成了码头上的亮点。有人拍了照片,报纸后来还报道了这事。她们的举动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想让水手们知道,岸上的普通人多感激他们。消息传开后,当地人议论纷纷,有的觉得有趣,有的觉得有点过头,但大多人都认同她们的心意。 战争结束后,福克兰群岛回到英国手里,政府加固了那里的防御。这场胜利让英国人挺直了腰杆,也让撒切尔政府站稳了脚跟。但对阿根廷来说,战败是个大打击,军政府直接垮台,国内乱了好一阵。两国都付出了代价,死伤不少,普通人也在反思战争到底值不值。 玛丽她们的行动成了朴茨茅斯的小传奇。事情过去后,她们的生活没啥大变化。玛丽还在商店干活,后来结了婚,搬到港口附近的小房子。苏珊上了大学,艾米去了面包店,莉莉做了裁缝。她们没想过出名,就是一群普通女孩,在那个特殊的时刻做了件不普通的事。 多年后,当地老一辈人聊起1982年的胜利,还会提到这群“无敌少女”。她们的举动不大,却让人记住了一个道理:爱国不一定非得轰轰烈烈,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又接地气。 这群少女的故事,反映了1982年英国的社会情绪。那时候,战争刚结束,大家既为胜利激动,又为未来担忧。玛丽她们用自己的创意,打破了沉重,给庆祝添了点轻松。她们的行动不是政治宣言,而是普通人对国家的感情流露。 放在今天看,这事也有点意思。它提醒我们,历史不只是大人物和大事件,还有这些小人物的小故事。少女们的内裤上写着“Invincible”,其实展现的是那个时代英国人的一种精神—不管日子多难,总有办法挺过去。
中国这个时候为什么突然重提藏南地区的归属问题? 藏南地区的归属本来就很明确,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