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伊斯坦布尔周五举行的谈判无论如何都应视为结束这场战争和平进程的起点,尽管它的结果看来确实不咋地。从谈判结束后各方透露的信息看,俄罗斯的态度很强势,包括要求乌克兰从很多乌军尚且控制的地区撤出,被乌方视为“脱离现实”,英法德波四国领导人则认为“不可接受”。
英国首相斯塔默主动与特朗普通话,随后他声称,目前欧洲四国与美国政府在乌克兰问题上“处于高度协调状态”。
德国总理默茨表示,欧洲领导人对俄罗斯未能抓住机会在停火与和平协议上取得进展感到“非常失望”。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普京此前宣布的停火“他从未尊重过”。冯德莱恩表示,下一轮制裁将降低西方对俄罗斯原油的价格上限,禁止北溪天然气管道,并加强对莫斯科影子船队和俄罗斯金融部门的限制。
俄方谈判后的表态相对积极,表示对谈判“总体满意”。毕竟谈判有一个实际成果,那就是俄乌将交换各自1000名战俘,而且双方有继续谈下去的意愿。另一方面,俄罗斯继续展示强硬姿态,俄RT电视台总编玛加丽塔·西蒙尼扬在X发贴文称,“有消息说,当俄罗斯谈判代表说乌克兰士兵必须撤离俄罗斯的4个新地区作为停火条件的一部分时,乌克兰方面感到愤怒,而莫斯科代表团回应称‘下次将是5个’。现在,我们在伊斯坦布尔的记者向俄方询问了实际情况:‘我们没说5个,我们说的是8个。’”
另外,据透露俄罗斯代表团团长梅金斯基表示,俄罗斯准备在必要时继续战斗,这可与 18 世纪初沙皇彼得大帝对瑞典的战争(持续了 21 年)相提并论。一位消息人士援引他的话说:“我们不想打仗,但只要你们乐意,我们做好战斗准备了,一年、两年、三年,(无论多久)。” 会谈后,梅金斯基在接受采访时解释了他为何提起三个世纪前俄罗斯和瑞典之间长达21年的战争,是为了证明莫斯科已准备好长期战斗,除非其条件得到满足,即使欧洲和美国领导人力推重新实施制裁。
乌克兰方面在会谈结束后,也传递了一些强硬信息,除了表达乌克兰自己的决心,能看得出乌方的主要依托仍然是西方。基辅希望西方对莫斯科实施更严厉的制裁,除非普京接受特朗普提出的 30 天停火提议。
乌克兰看来清楚,光靠他们自己的强硬,实现不了谈判的转折,所以除了拉欧洲国家继续为乌克兰站台,他们的一大目的是展现乌克兰对特朗普提议的尽快全面停火给予热忱响应。泽连斯基是唯一去到土耳其的国家领导人,其他都是部长级别的。另外,乌克兰似乎没有在谈判中提“新要求”,而是朝特朗普之前的要求靠。
伦敦智库皇家联合服务研究所国际主任乔纳森·埃亚尔把谈判比作“抢椅子的游戏”,就是当音乐停止时,看谁还在站着。也就是说,当特朗普先生最终失去耐心时,他会把未能达成停火的责任归咎于谁?泽连斯基显然想要特朗普相信,普京是那个站着的人。
然而,特朗普似乎并没有因为谈判没有取得成果而生气,他甚至在谈判之前就放出话来,除非他和普京参与,否则“什么都不会发生”。鲁比奥后来重申了特朗普的这个说法。也就是说,特朗普提前给自己找好了不丢面子的台阶。
不仅如此,特朗普还进一步表示,他与普京需要见一面。他周五在阿布扎比发表讲话,对普京最终未能前往土耳其参加与乌克兰的会谈表示遗憾,但他表示,他希望“尽快安排好”与普京会面。
俄方对他的“隔空喊话给予了积极响应。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周五表示,普京与特朗普的会晤对于在乌克兰和其他问题上取得进展至关重要,但需要做好准备,并且必须在会晤时取得成果。做准备的态度当然是好的,也是严肃的,但是如果花上几个月,美国也不能说什么。
对于乌克兰主张的泽连斯基与普京直接见面,俄方也没有拒绝。佩斯科夫周六表示,如果俄罗斯和乌克兰代表团达成一定的协议,普京和泽连斯基的会晤就有可能实现。佩斯科夫没有具体说明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需要达成哪些协议,他的话说得很含蓄,但外界挑不出刺来。
尽管乌克兰及欧洲国家指责俄罗斯在战斗期间利用谈判来拖延,但他们没有证据,这个指控缺乏力量。伊斯坦布尔谈判是普京倡议的,俄方通过它,成功化解掉了欧洲领导人要求俄罗斯必须在12日全面停火的“最后通牒”,而且之前欧洲和乌克兰都要求谈判必须在停火之后才能进行,但是现在却按照俄罗斯的主张形成边打边谈的局面,俄方控制了对议程的设置。
根本原因恐怕还是俄罗斯近期在战场上打得好,有一句广泛流行的话: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不可能通过谈判得到。
慎言
中巴铁路事关中国的核心利益,印度想在这里面作文章就是自己找死
道释儒法兵墨纵横
一言以蔽之:谁不怕死,谁占上风,这是中庸表述。高雅表述是:谁更无畏,谁占上风。通俗表述是:谁更蛮横,谁占上风。太极表述是:谁更坚持,谁占上风。八极表述是:谁更强硬,谁占上风
道释儒法兵墨纵横 回复 05-17 22:39
为了培训国人的语文能力,大宗师老丁还是比较坦诚的,比较的意思是坦诚之中有哲学:平平淡淡才是真,通通俗俗才是实;一切好听的,基础是不好听
慎言
印度人那么多,应该在内斗中消失一部分了
慎言
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注定了印度不安定,不是对外扩张就是内斗。唉,印度选择对外扩张别惹中国啊
慎言
倘若东北六邦独立浪潮失控,其冲击将远超1947年的印巴分治。从地缘战略看,失去东北地区意味着印度丧失连接东南亚的陆桥,其“东进政策”将彻底破产。更危险的是,西里古里走廊一旦被切断,印度本土与东北六邦的物理联系将荡然无存,这种“国土腰斩”的噩梦场景,足以动摇印度的国家根基。
慎言
中国库存的什么56式之类的堆积如山,留着也没什么用,每年的维护费用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应该给财政减减负担了,都送过印度东六省吧
慎言
印度洋,应该有中国的舰队在驰骋
慎言
远期的大饼要画的漂亮。
慎言
印度人口太多了,口与资源的矛盾注定印度会走这条路
慎言
俄罗斯说有人希望中印发生冲突,何不顺水推舟把南亚拿下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反正中美之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可能发生灭国之战,与印度发生代理人之战也用不了多少资源
慎言
王玄策,大唐一书生,第一猛人,一人灭一国
慎言
一旦他们宣布独立,中国就可以为他们提供基建,剩余劳动力和钢铁水泥有个新的出口。会极大的缓解国内的生产过剩问题
慎言
印度全国分为33个邦,印度在自己的东北地区,划分了6个邦,分别是:阿萨姆邦、梅加拉亚邦、曼尼普尔邦、米佐拉姆邦、那加兰邦、特里普拉邦。这6个邦与印度,在文化上从来不说一个次元。东北6邦的人们,长相上更接近东亚人和东南亚人,而且各个民族非常复杂,普遍以信奉佛教、基督教为主。与印度人普遍信奉的印度教,存在很大的不同。众所周知,印度国内一直沿用了种姓制度,分为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等等。但在东北6邦,种姓制度一直玩不转。再加上肤色、口音等方面差异巨大,出现了双方相互排斥的情况。例如印度很多媒体在报道的时候,经常区分开来,称呼印度为印度本部,称呼东北6邦为东北部人。这种带有歧视性的称呼,引起了东北6邦的反感和不满。
慎言
印库基族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后裔,这事儿挺有趣的。他们生活在印度东北部,人口近3000万。库基族有着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外貌像中国人。从历史看,他们祖先可能从中国西南部或中亚迁过去的。唐朝时曼尼普尔王国就想加入中国,虽没被接纳,但联系一直有。传说他们还是蒙元西征后裔,有中国血统。他们拒绝印度文化,以嫁印度人为耻,把中文当第二语言,吃中餐、过中国节。即便被印度打压,也坚持自己的身份认同。这种对根源的执着,跨越了地域和时间,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们坚决支持同胞独立建国
慎言
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不想惹事,如果有人惹事到中国头上,那么中国的反击是很多国家吃不消的
慎言
印度独立后的中央政府对这片边陲之地长期忽视。从1951年至2024年,东北六邦的人均GDP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以上,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导致公路密度仅为印度其他地区的四分之一。这种经济荒漠化,为分离主义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
慎言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 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 尘事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