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地震!美国消费者苦不堪言

亚太日报 2025-05-17 20:20:44

亚太日报 彭子佳 随着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政策的全面落地,美国消费者正经历一场 "关税账单地震"。自 5 月 2 日起,价值 800 美元以下的中国商品不再享受 "最低限度豁免",导致大量网购订单在交付数周后突然产生高额税费。奥斯汀程序员本・多明格斯 - 本纳的遭遇颇具代表性:他订购的 183 美元瑞典品牌电线整理系统,因含 5% 中国材料被 UPS 追加 137.42 美元关税,实际支付金额暴涨 75%。这种 "账单滞后" 现象正引发消费者集体抗议,社交媒体上 #TariffShock(关税冲击)话题已获得超 230 万次讨论。 此次关税调整的核心在于关闭两项关键政策漏洞: 小额包裹免税终结:此前价值低于 800 美元的中国商品可通过 "最低限度豁免" 快速清关,5 月 2 日后该政策彻底取消,所有包裹需按 30% 税率或每件 25 美元(6 月 1 日起增至 50 美元)缴纳关税。原产地追溯升级:即使商品仅含部分中国材料,仍需按整体价值计税。CRDBAG 公司向《华盛顿邮报》证实,多明格斯 - 本纳订单中因含中国产螺丝,整单被追溯征税。这种 "追溯征税" 机制导致大量订单在交付后数周突然产生税费。 UPS 数据显示,5 月第一周国际包裹税费争议投诉量环比激增 420%,其中 78% 涉及中国商品。DHL 内部报告则披露,部分消费者因未及时支付税费,包裹被暂扣仓库产生日均 15 美元的仓储费,形成 "税上加税" 的恶性循环。 关税政策的连锁反应正在零售市场显现: 价格体系重构:纽约消费者萨曼莎・布劳赫特从澳大利亚品牌购买的 134 美元衬衫,因含中国面料被追加 213 美元关税,总费用暴涨 250%。她制作的 TikTok 视频获得 89 万次观看,评论区充斥 "关税比商品贵" 的吐槽。供应链断裂:得州玩具店店主珍妮弗・贝格曼表示,中国供应商因关税成本暂停供货,导致货架空置率达 60%,部分热销玩具价格上涨 30%。沃尔玛、塔吉特等零售巨头已恢复与中国供应商合作,但要求美方承担关税成本。消费行为转向:物流公司 LVK 调查显示,45% 的美国消费者开始转向国内品牌,32% 选择放弃跨境网购。这种趋势直接冲击依赖中国供应链的快时尚平台,Temu 美国站 5 月访问量环比下降 18%。 这场关税震荡暴露出政策制定的深层矛盾: 财政悖论: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关税政策虽预计为美国带来 450 亿美元收入,但消费者额外支出将达 780 亿美元,净损失 330 亿美元。供应链混乱:长滩港数据显示,5 月中国商品到港量同比下降 12%,但清关时间延长至平均 72 小时,较此前增加 3 倍。港务局警告,若政策持续,可能引发秋季库存危机。政治极化:民主党指责共和党 "用关税绑架消费者",而特朗普坚称 "中国在支付关税"。 这种对立导致政策调整陷入僵局,白宫至今未公布任何过渡性豁免方案。当被问及如何应对时,奥斯汀程序员多明格斯 - 本纳无奈表示:"现在每次网购都像拆盲盒,你永远不知道打开的是商品还是账单。" 这种不确定性,正是当前美国消费市场的真实写照。在关税政策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下,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在这场没有赢家的博弈中艰难求生。 注:本文为亚太日报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0 阅读:18

猜你喜欢

亚太日报

亚太日报

全球视野、传播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