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艾跃进在病床上度过了最后一个与妻子一起的生日,尽管镜头中的他露出了笑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5-17 17:42:06

2016年,艾跃进在病床上度过了最后一个与妻子一起的生日,尽管镜头中的他露出了笑容,但整个人显得十分虚弱,脸色苍白而无力。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南开大学军事教研室的墙上,静静悬挂着一张泛黄的讲义,纸页虽旧,墨迹却依然清晰,那些用红笔圈点批注的笔迹,笔锋清秀而坚定,它出自一位早已离世的教师之手——艾跃进,这位教授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仍坚持批改学生的论文,将教育的责任扛在病痛之上,他留下的,不仅是一叠叠讲义,更是一种精神。   艾跃进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在那个国家百废待兴的年代里,他从小就对军人充满敬意,少年时,他最大的梦想是穿上军装,保家卫国,然而,命运并未为他打开通往军旅的那扇门,体检总是差那么一点,他一次次在希望中落空,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心中的信念,而是选择另一条路径——通过学术为国家服务,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南开大学,决心从理论层面投身国防事业。   在大学时期,他的刻苦程度令人侧目,图书馆是他最常出没的地方,军事理论书籍成了他案头的常客,熄灯以后,他仍打着手电伏案记笔记,仿佛生怕漏掉一个战略细节,他的同学们私下里笑称他“魔怔”,但艾跃进对此从不在意,他清楚,自己走的是一条不寻常的路,这条路需要更多的坚持和热情。   毕业后,他顺利留校任教,很快就成为系里的骨干力量,他的课堂风格别具一格,不拘泥于教材,而是善于用现实案例和历史战例激发学生兴趣,讲授《孙子兵法》时,他能将古代兵书讲得像一场精彩的评书,台下的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每逢他开课,阶梯教室总是人满为患,甚至连教室外的走廊也挤满了前来听讲的学生,他从不拒绝这些“蹭课者”,反而鼓励他们参与讨论,有学生因此被打动,后来考入他的研究生队伍。   真正让艾跃进成为全国知名学者的,是他在南开大学推动设立军事教研室的努力,当时,全国高校中开设军事课程的寥寥无几,更不用说设立一个完整的教研机构,他一次又一次走进校长办公室,拿着厚厚的资料,反复说明设立该教研室的必要性,他坚信,军事教育不应只是军校的专属,而是国家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用了两年多的时间,终于在南开大学设立了全国首个非军事高校的军事教研室。   从此,他的生活节奏变得更加紧凑,清晨带学生操练,白天授课,下午编写教材,晚上批改论文,他像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不知疲倦,食堂的师傅常在饭点为他留下一份热饭,偶尔加上一块鸡腿,为他补充体力,他从未向身边人抱怨过疲惫,始终以满腔热情对待每一项工作,正是这种几乎苛刻的自律,使他在教学、科研和培训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2014年冬天,他在一次讲课中突感剧烈腹痛,被同事紧急送往医院,检查结果如晴天霹雳——胃癌晚期,他听到这个消息时,面色沉静,没有太多惊讶,也许,他早已感受到身体的异样,只是一直在拖延,舍不得离开讲台,确诊之后,他并没有完全停下工作,化疗刚结束,他便偷偷回到办公室,继续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病房成了他的临时办公室,床头柜上堆满了学生的开题报告,批注的红笔印迹渗透纸张,他甚至用手机录制授课视频,希望学生能按时学习。   艾跃进的坚守令人动容,他从未以病人为借口推卸责任,而是始终以教师的身份面对学生,他的病情逐步恶化,体重迅速下降,但只要学生来病房探望,他的眼神就会重新明亮起来,他关心学生的进展,询问军事兴趣小组的活动,叮嘱他们不要懈怠学业,他从未真正放下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他还在为未完成的教材编写而忧心。   2016年4月,艾跃进在58岁时离开了人世,他的离去,震动了整个校园,追悼会当天,老槐树下聚满了人,那些曾被他教导、鼓舞、感动的学生与同事自发前来送别,槐花随风飘落,像极了他上课时飞扬的粉笔灰,轻柔却深刻。   他走后,南开大学的军事教研室依旧运转如常,他主编的教材被摆在图书馆最醒目的位置,每年军训季,新生们总会驻足观看那张熟悉的照片,他的教学理念和教育精神,已渗透进一代又一代南开学子的血脉之中。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59岁南开大学教授艾跃进逝世,系南开军事学科创始人    

0 阅读:55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