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俄国科学家在忙完一天的化学实验后,不洗手就准备吃饭了,结果他却发现

菜哥说剧 2025-05-17 15:47:51

1879年,俄国科学家在忙完一天的化学实验后,不洗手就准备吃饭了,结果他却发现,自己食用的牛排和沙拉里,竟然有种奇怪的甜味。 俄国科学家法勒伯格,在化学界算不上大人物,但一件事彻底改变他的命运。 1879年的一天,当他切开妻子准备的牛排时,刀叉上突然传来异样的甜味,这顿饭可没放糖。 法勒伯格的实验室堆满了煤焦油提炼物,那时候工业革命催生着新材料研发,化学家们整天捣鼓着各种刺鼻的化学试剂。 他那天研究的邻甲苯磺酰氯,这种粘稠液体在烧瓶里冒着白烟,谁也没想到它能和甜味扯上关系。 回家前他随手抓了块面包充饥,指缝里残留的实验药剂就这么混进了晚餐。 发现牛排带甜味的第二天,法勒伯格像疯了一样冲回实验室。 白大褂上还沾着昨天的煤灰,他翻出所有可能接触过的试剂挨个尝。 这要搁现在绝对违反安全守则,但那个年代的科学家都这么干。 当尝到邻磺酰苯酰亚胺钠结晶时,舌尖炸开的甜味让他差点摔了试管。 这种甜度是白糖的300倍,后来德国《应用化学》杂志记载了这个发现,但当时法勒伯格自己都不敢相信。 消息很快传到柏林化学学会,那年头欧洲白糖全靠殖民地种植园供应,普通人家逢年过节才舍得买糖。法勒伯格的发现让资本家们嗅到商机,第二年就有工厂开始量产糖精。 美国专利局的档案显示,1884年糖精正式注册为食品添加剂,每盎司生产成本不到白糖的十分之一。 不过麻烦也接踵而至。1890年代德国医生发现,有些工人过量食用糖精后出现头晕恶心。 虽然没闹出人命,但《柳叶刀》杂志开始刊登质疑文章。 法勒伯格不得不四处演讲,举着实验数据强调"安全剂量内无害"。 这场争论持续了半个世纪,直到1977年加拿大卫生部率先发布禁令,美国FDA又跟着放宽标准,反反复复折腾到现在也没定论。 回头看糖精的发家史挺有意思,它帮穷人家过上了有甜味的日子,可乐公司靠它省下大笔白糖钱,糖尿病患也多了种替代品。 但当年法勒伯格要是按规矩洗手吃饭,这故事压根不会发生。现在超市货架上摆着几十种代糖,可老辈人还是认那个蓝白相间的糖精小纸包,便宜量足,够劲。 要说这玩意害处多大?2016年世卫组织发布过风险评估:每天按体重每公斤不超过5毫克就没事。换算成六十公斤的成年人,相当于每天喝二十罐无糖可乐的量。

0 阅读:0
菜哥说剧

菜哥说剧

菜哥说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