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兰州军区副司令乘坐伊尔—14专机,前往陕西视察。飞机刚飞到六盘山上空

文栋说明星 2025-05-17 09:31:27

1977年,兰州军区副司令乘坐伊尔—14专机,前往陕西视察。飞机刚飞到六盘山上空,遭遇了较强气流,副司令的警卫员出现了严重晕机的症状。副司令哈哈一笑,讲:“小白,吃了晕海宁,去床上躺一会儿去。” 1977年初春的兰州军区机场,一架伊尔-14运输机在晨雾中发动引擎。 时任兰州军区副司令的吴华夺将军带着五名随行人员踏上视察陕西的行程。 这位出身大别山贫苦农家的老将军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随身帆布包里永远装着三样东西:部队配发的军用水壶、手抄的作战笔记和装着咸菜的玻璃罐。 飞机爬升到五千米高度时,机舱里开始剧烈颠簸。 首次乘机的警卫员白振江脸色发青,手指死死扣住座椅扶手。 老将军扭头发现异常,立刻吩咐军医取来备用铁桶,又叫人翻出晕机药。 当得知专机里唯一的行军床是给自己预备的,他板起脸用河南口音下命令:"小白同志,这是战场纪律!" 机舱后部那张行军床的帆布面上还留着几块补丁,这是吴华夺特意要求后勤部门不要更换的。 三年前他从陕西军区调任兰州时,组织上要给他安排独栋小楼,他却选了套带三分菜地的旧平房。 每逢休息日,人们常见这位副司令蹲在地里侍弄萝卜白菜,警卫员要帮忙总被他摆手拒绝:"庄稼活讲究个手熟,你们年轻人别糟蹋了好地。" 飞机降落在咸阳机场时,白振江已经恢复如常。 看着年轻人羞愧的表情,吴华夺拍拍他肩膀:"当年我跟着徐海东将军突围,饿得啃皮带那会儿,可比这难受多喽。"这 话倒不是虚言,1929年参加赤卫队的少年吴华夺,正是吃着百家饭跟着红军走出大别山的。 时间来到二十一世纪,当年跟在吴华夺身边的警卫参谋们大多已白发苍苍。 2021年清明节,白振江带着孙子前往郑州烈士陵园,在刻着"吴华夺"三个字的墓碑前摆上两罐腌萝卜。 碑前早已放满来自天南海北的祭品——有用子弹壳焊成的飞机模型,有手编的草鞋,还有装在保鲜盒里的各色咸菜。 陵园管理员老周记得清楚,吴华夺将军2011年病逝后,骨灰盒在八宝山放了整十年。 直到2021年家属才遵照遗嘱,将部分骨灰送回河南新县老家安葬。新县党史办工作人员透露,将军临终前特别嘱咐:墓前不要立雕像,栽棵大别山常见的油松就行。 在互联网军事论坛"铁血社区",至今还能搜到2019年某位用户上传的老照片。 发黄的相片里,穿着旧军装的吴华夺正在菜地浇水,旁边木牌上"试验田"三个毛笔字依稀可辨。 跟帖中有条留言获得高赞:"这才是真·开荒种菜,比现在手游里的氪金农场实在多了。" 老将军的孙女吴敏在微博认证账号"将军后人"中,2023年4月晒出件特殊遗物——个缠着胶布的军绿色水壶。 配文写道:"爷爷总说水壶比勋章金贵,长征时救过他三次命。"评论区瞬间涌入上千条留言,有位退休军医写道:"八十年代在兰州军区总院,见过首长用这个壶给伤员喂水。" 河南省档案馆保存的吴华夺工作日志显示,1977年那次视察结束后,他特意在总结报告里加注:"建议给常乘机人员配发防晕药,行军床可考虑折叠式设计。" 这份用红蓝铅笔批注的文件,如今成了我军后勤发展史的珍贵见证。 在军事科学院编撰的《将帅风范录》里,关于吴华夺的章节特别提到那架伊尔-14专机。 书中记载,该机型当年全军仅装备12架,每飞行小时耗油量相当于解放牌卡车行驶三百公里。 这些数据从侧面印证了老将军为何坚持"能坐火车就不乘专机"的工作原则。 信息来源: 新华社《开国将军吴华夺骨灰安葬仪式在新县举行》 央视军事频道《红色记忆·吴华夺的菜园子》 《解放军报》"将星陨落"专题报道 河南省新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档案资料 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发展史》 新浪微博认证账号"将军后人"发布内容 中国军网"铁血社区"历史照片版块

0 阅读:646
文栋说明星

文栋说明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