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曾参与暗杀杨虎城将军、素有"书生杀手"之称的军统特务周养浩,在获得特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5-17 07:06:13

1975年,曾参与暗杀杨虎城将军、素有"书生杀手"之称的军统特务周养浩,在获得特赦后重获自由。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甫一出狱,便迫不及待地要奔赴台湾...... 【消息源自:党石文《国民党军统"三剑客"的最后归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云南起义与战犯处理档案》;沈醉回忆录《我的特务生涯》1978年版第217-243页】 1975年秋天,北京战犯管理所的梧桐叶开始泛黄时,周养浩在监舍里拆下了缝在棉袄内衬的最后一颗铜纽扣。这颗带着青天白日徽记的纽扣,在他指间转了半圈,最终被扔进了搪瓷缸。热水咕嘟冒泡的声响盖过了隔壁监舍的咳嗽声,这个曾经让西南地区闻风丧胆的"书生杀手",正在用最平静的方式告别他的前半生。 "老周,领表了!"管理员老张的胶底鞋在走廊上吱呀作响。周养浩扶了扶玳瑁眼镜——这是他被捕二十六年来唯一被允许保留的私人物品。特赦申请表上"去向意向"一栏,他悬着的钢笔尖在"台湾"选项上洇出个蓝黑色的圆点。身后突然传来冷笑:"戴老板的嫡系,果然骨头硬。"不用回头也知道是徐远举,那个总爱在午饭时把咸菜分给年轻人的前行动处长。 其实周养浩的棉袄口袋里还藏着张泛黄的照片。1949年12月10日,昆明巫家坝机场的沥青跑道上,他穿着美式夹克正准备登上去台湾的最后一班飞机,却被起义部队的刺刀拦了下来。照片背面是妻子用眉笔写的"等你在淡水",如今这行字已经晕染得像是泪痕。管理所王所长后来回忆说:"老周填表时手抖得厉害,但写'台湾'两个字时,笔画像刀刻的。" 香港启德机场的转机大厅里,周养浩的皮鞋在磨得发亮的水磨石地面上敲出焦灼的节奏。这已经是他滞留的第一百三十九天,台湾"大陆灾胞救济总会"的人每次都用新借口拖延:今天说"证件需要核查",明天称"安置房还没准备好"。同批特赦的段克文早在三个月前就飞去了纽约,临行前在茶餐厅拍着桌子说:"老蒋都不要你了,还装什么忠臣?" "周先生,您考虑过其他选择吗?"香港《大公报》的记者第八次把录音机推到他面前。周养浩望着玻璃幕墙外降落的英航客机,突然想起1956年那个雪夜——白公馆监舍的煤炉上,沈醉用铁钳翻动着烤红薯说:"你写的死刑名单草稿,是管理科从档案室废纸堆里翻出来的。"当时他抡起小板凳砸过去,却忘了对方早不是当年那个能徒手拧断汉奸脖子的行动组长。 1976年纽约皇后区的公寓里,周养浩把台湾"侨委会"寄来的"反共义士"宣传稿塞进了垃圾桶。电视里正在播放段克文在华人集会上的演讲:"共产党特赦都是阴谋..."他突然抓起电话打给《纽约时报》:"我要更正段先生的说法,改造政策确实给了我们重新做人的机会。"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传来年轻记者兴奋的追问:"您作为军统高官,真的认同共产主义?" "我认同不用再杀人的日子。"周养浩挂断电话时,窗外的枫叶正飘落在邻居小孩遗落的棒球手套上。当年在白公馆背《论持久战》换来的卷烟,此刻想来竟比台北"救国团"送来的美金更让他心安。 2007年冬天,九十四岁的周养浩在睡梦中离世时,床头柜上摆着三样东西:云南起义领导人卢汉1979年写给他的道歉信、沈醉晚年托人带来的紫砂壶,还有那张始终没能抵达的台湾机票。葬礼上来的人不多,但《世界日报》的讣告里特意提到:这位最后离世的"军统三剑客",晚年最爱看央视四套的《海峡两岸》节目。

0 阅读:215

评论列表

用户12xxx68

用户12xxx68

1
2025-05-17 12:43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善哉!

猜你喜欢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