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李建成的角度看,玄武门前自己这边也是形势大好。宗室势力里,除了李神通因争地被李渊踢出阵营外,李元吉为首的其余宗亲都站在自己这边;文臣集团中,裴寂这样的开国元勋公开站队;后宫里张婕妤、伊德妃等宠妃频繁吹风;幽州罗艺、庐江王李瑗等地方实权派早已暗中输送兵力。更关键的是,身边聚集着王珪、魏征这样的顶级谋士,冯立、薛万彻等猛将更是手握重兵。 这局面像极了唐末藩镇割据时期的节度使——表面尊奉朝廷,实则各怀心思。李建成的阵营看似铁板一块,实则暗流涌动。那些支持他的宗亲大多是为了保住既得利益,文臣们更在意新政权的权力分配,地方将领则盘算着改朝换代的风险收益比。这种松散的联盟就像东汉末年的关东联军,看似声势浩大,实则各怀鬼胎。 李渊的暧昧态度才是最致命的。这位开国皇帝既默许李建成打压李世民,又在关键时刻留有余地。就像明成祖朱棣靖难前,建文帝朱允炆一边削藩一边示好的矛盾做法,反而给了对手可乘之机。当杨文干事件暴露太子集团的野心时,李渊的处理更像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会盟——既要维持表面秩序,又不愿彻底撕破脸。 如果穿越回武德九年,面对这样的局面,换做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选择放手一搏。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胜利者往往不是实力最强的那个,而是最能把握时机的人。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就像赤壁之战中的火攻,看似以弱胜强,实则早已算尽天时地利。当李建成还在等待父亲"平衡术"的裁决时,弟弟已经在太极宫上演了一场教科书级的斩首行动。 这场权力博弈留给后人最大的启示,或许就是《孙子兵法》里那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精心布置的防线都可能瞬间崩塌。如果李建成知道三个月后的结局,他会不会在玄武门前选择另一种方式?历史没有如果,但人性的弱点却永远在重复。
1407年,朱棣下诏全国选美,当美女们被送至北京后,锦衣卫首领纪刚先挑了其中最漂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