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西康军区司令员刘忠,听说母亲尚在人世,就带妻子回家探亲,回家后,他见原配也在,顿时大吃一惊:“你怎么也在?” 刘忠1906年出生在福建上杭一个穷苦人家,家里种田为生,日子紧巴巴。他的邻居王家跟他家关系好,两家父亲还是拜把子兄弟。1908年,王家生了个女孩,叫王四娣。因为重男轻女,王家差点把她扔了,刘忠的父亲看不过去,出面拦下,还提议订个娃娃亲,把王四娣许给刘忠。从小,王四娣就常在刘家跑进跑出,刘家人待她像亲闺女。1924年,18岁的刘忠跟16岁的王四娣结了婚,俩人感情不错,日子过得简单却踏实。 1929年,闽西来了革命队伍,满街宣传穷人翻身做主。刘忠家里穷,早就受够了地主的压榨,听了这些话心里燃起一把火,23岁那年就跑去参加红军。王四娣舍不得他走,但也知道这是大事,只能默默支持。刘忠打仗不要命,脑子又灵活,很快就混出头。1934年长征,他当上红一军团侦察科长,带着队伍在枪林弹雨里找路,救过不少人,被叫作“长征尖兵”。后来抗战、解放战争,他功劳越攒越多。新中国成立后,他帮着建军事学院,1953年做到西康军区司令员,算是苦日子熬出头了。 1953年,有人捎信来说刘忠的母亲还活着,他一听高兴坏了,赶紧跟妻子伍兰英收拾东西回福建上杭。伍兰英是他在革命时认识的战友,俩人志趣相投,结婚后一直挺恩爱。长途颠簸到了才溪村老家,刘忠远远就看见老屋还在,心里一阵暖。他走进院子,看到母亲头发白了,手上拿针线补衣服,眼泪一下就掉下来了。母亲这些年过得苦,靠种地撑着一家人,他心里不是滋味。 可就在这时,他注意到院子里还有个人在忙活,走近一看,竟然是原配妻子王四娣!刘忠当时就懵了。王四娣这些年没离开老家,一直留下来照顾婆婆。她身上穿的衣服破旧,手上全是干活留下的茧子,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老得多。伍兰英看出这事不简单,走上前跟王四娣搭话,问她这些年咋过的。王四娣没说太多,只说还在种地喂猪,照顾老人,语气平淡得像在说别人家的事。刘忠站在一边没吭声,但心里肯定翻江倒海。 王四娣为啥没走?原来,刘忠参加红军后就没回来过,家里断了联系。王四娣守着婆婆,没改嫁也没离开。她一个人撑起这个家,村里人都说她孝顺,但也有人背后嘀咕她傻。这些年她没怨过谁,日子苦归苦,却从没放下对婆婆的责任。刘忠看着她瘦弱的背影,心里五味杂陈。 探亲没多久,刘忠和伍兰英就回了西康,继续忙军务。王四娣还是留在老家,挑起照顾婆婆的担子。刘忠心里过意不去,决定每个月寄点钱回去,算是对王四娣这些年付出的补偿,也给家里添点生活费。王四娣收了钱,但没大手大脚花,日子还是老样子,每天早起喂猪,晚上去挑水,田里忙活不停。村里人看她实在,常过来帮她干点活,像劈柴、修屋顶啥的。她在村里口碑好,大家都佩服她能吃苦。 刘忠后来的日子都在军里忙活,1969年还参与筹建军政大学,当了第一副校长。1972年退下来后,他跟伍兰英一起养老,偶尔聊起老家的事,总会提到母亲和王四娣,说她们是真不容易。伍兰英也觉得王四娣是个好女人,值得敬佩。王四娣呢,就一直在才溪村过日子,虽然清苦,但村里人待她不薄。刘忠的钱一直寄到她手里,保她跟婆婆不缺吃穿。 2002年8月7日,刘忠在北京去世,96岁,走的时候留下不少勋章,像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红星功勋章啥的。王四娣晚年过得平静,乡亲们到现在还念叨她的好。她没啥大出息,却用一辈子证明了啥叫责任和坚守。
1953年,西康军区司令员刘忠,听说母亲尚在人世,就带妻子回家探亲,回家后,他见
烟水浩渺间
2025-05-16 20:56:19
0
阅读:0